每一對迎接新生命的父母,總是懷著憧憬的心情,等待寶寶的出世,可是一旦發現剛出生的小寶寶身上長著奇奇怪怪的胎記時,為父母的心中難免忐忑不安,充滿疑問?胎記是怎樣發生的?胎記會不會影響寶寶的健康?胎記是否需要治療?如何治療?
其實,大部分寶寶身上的胎記,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漸漸消失,父母不必過於擔心,但若發覺寶寶身上的胎記有點怪異時,就要找專業的皮膚科醫師諮詢,以便及早做出適當的診斷及治療。
胎記一般由皮膚色素異常或皮膚血管異常引起,主要包括“斑”、“痣”、和“紅胎記”三大類,以下我們就一些常見的胎記進行介紹。
一、斑
1、可自然消失的蒙古斑
蒙古斑是新生兒最常見的胎記,黃種人尤為多見,常出現在寶寶的腰部、臀部及背部,表現為淡灰青色或暗青色斑片,大多單片發生,呈圓形或或橢圓形。蒙古斑是胚胎髮育過程中一些黑素細胞停留在真皮,延遲消失所致,雖然其發生的機率相當地高,但幾乎都會隨著寶寶長大而自然地消退,不必擔心。
2、永不消失的咖啡牛奶斑
咖啡牛奶斑,顧名思義,是因為這種胎記顏色呈淡褐色,有點像咖啡再加上奶精後所調出來的顏色。直徑一般0.5~5cm,橢圓形或紡錘形,斑與斑之間界線分明,除手掌及足底不受侵犯外,這種胎記可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大部分發生在五歲以前的嬰幼兒。咖啡牛奶斑若僅出現少數幾個,則一般無不良之影響;但若出現六個以上,且每個斑直徑均大於1.5cm時,則併發神經纖維瘤病的幾率顯著增加。神經纖維瘤病是一種同時侵犯皮膚與神經系統之先天性疾病,並可能影響寶寶的智力發育,應及時就診。單純的咖啡牛奶斑不必治療,若影響美觀,可採用Q開關激光治療。
3、嚴重影響美觀的太田痣
太田痣,雖稱“痣”,但其病理和蒙古斑相同,故放在“斑”中介紹。太田痣是東亞蒙古人種常見的、以眼周區域青褐色斑為特點的色素性胎記(有時並不都在出生時出現),是一種真皮層黑色素增多的疾病。《水滸》中的英雄好漢、人稱“青面獸”的楊志患的就是這種病。50%為先天性,有部分患者為遲發性,個別患者可以35歲以後發生。表現為藍色、褐色、黑色或混合色的斑片、斑點,分佈在面部的單側,偶有雙側發生的,有的波及於眼結膜、鞏膜上。部分患者的病灶有緩慢增大的傾向,太田痣無遺傳傾向,一般不惡變。但太田痣一旦發生,終生不退,嚴重影響美觀。可在太田痣皮疹穩定後給予副作用相對較小的Q開關激光治療。該方法通過相對的選擇性光熱作用破壞黑色素細胞,治療最終結果較理想,成功率較高,無明顯瘢痕,而且無明顯皮膚質地的改變。
二、痣
1、會長毛的先天性色痣――毛痣
這是寶寶出生時即已存在的黑痣。形狀大小不一,大則可侵犯整個背部、頸部或整個肢體。小則直徑也通常會在0.6~2cm,大多呈深暗色且會有黑色粗毛。這類痣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增大,且有一定的惡變傾向。若痣的數目不多、面積不大,可以採用分期切除以達良好的美容效果;但若數目過多或痣的範圍較大造成不能手術切除時,需輔以心理治療,並定期隨訪。
2、最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色素痣
色素痣是由含黑色素的痣細胞所構成的皮膚良性腫瘤。好發於面、頸等部位,多數在嬰兒期就出現。大多數色素痣生長緩慢,或持續多年沒有變化,但一旦存在,很少消退。色素可有棕褐色或黑色等不同,大多為點狀小痣,較少大片出現。色素痣多為良性,不必過慮。但極少數卻可以惡變為惡性黑色素瘤。對於位於掌蹠和生殖器的色素痣或其色澤加深、面積增大、破潰出血、周圍出現衛星狀皮損時,應及早手術治療,以免惡變。
4、皮脂腺痣和疣狀痣
皮脂腺痣是由皮脂腺構成的一種皮膚良性腫瘤。較為常見,多於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發病,好發於頭皮。表現為隆起的淡黃色小結節。至青春期損害增厚擴大,黃色明顯。為預防併發其他皮膚腫瘤,應外科手術徹底切除,也可做電灼、激光等治療。一般最好在青春期前治療。
疣狀痣是因表皮發育異常所致的皮膚良性腫瘤。通常在嬰幼兒期發病。表現為密集的淡褐色丘疹,排列成線狀呈疣狀增生。本病泛髮型常併發中樞系統疾病如癲癇、精神發育遲緩等。本病損害小而侷限者可採用冷凍、激光或手術切除。
三、紅胎記
血管瘤俗稱為“紅胎記”,是嬰兒最常見的血管良性腫瘤。是由於胚胎髮育過程中血管母細胞與發育中的血管網脫離,在其它部位殘存並過度增生而成。多為出生時或出生後幾個月內就被發現。增長迅速,嚴重影響美觀。傳統分類法將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統稱為“血管瘤”,1982年介紹生物學分類法,即以血管內皮細胞是否增殖的特性,並結合臨床表現,將先天性皮膚血管疾患分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兩大類。血管瘤,也稱嬰幼兒血管瘤(大部分是傳統分類中的草莓狀血管瘤),是以血管內皮細胞增生為特徵,具有小兒出生後早期的快速生長,大多數在半年以後開始能自然消退,對激素治療有效。血管畸形的內皮細胞正常,以各種血管(如毛細血管、靜脈或動脈)異常擴張為特徵,不僅不會自然消退,還會逐漸擴大,對激素治療無效。以下1~3屬於血管瘤,4(鮮紅斑痣)屬於血管畸形。
1、毛細血管瘤
又被稱為草莓狀血管瘤,出生時或新生兒期出現,好發於頭面頸部,不高出皮膚的紅斑。出生後2~6個月,迅速生長,形成高出皮面草莓狀柔軟腫塊。以後,經過1~2個月的靜止期,腫瘤生長緩慢或停止。大多數毛細血管瘤在生後8~12個月進入消退期,30~50%患兒一般在3~5歲可自行消退.。
2、海綿狀血管瘤
好發於頭面部皮膚,可累及口腔粘膜或骨、肝等。皮膚海綿狀血管瘤表現為皮下質軟腫塊,並有持續存在及不斷增大的傾向。
3、混合型血管瘤
是指由兩種類型血管瘤混合存在,而以一型為主。
4、 鮮紅斑痣(葡萄酒斑)
好發於頭面頸部,暗紅不規則色斑,不高出皮膚,指壓易退色。可隨人體長大而增大,大多終身存在。
大多數血管瘤是可以自然消退的 。一般來說,血管瘤的自然過程要經過生長、靜止、消退三個時期。據文獻統計,5歲時約50~65.%左右的血管瘤可自然消退。儘管血管瘤大多數能自然消退,但由於血管瘤早期快速生長向外擴大,豐富的血供導致局部組織肥厚甚至局部遺留松垂軟組織,血管瘤消退後與正常皮膚膚色不一致,特別是生長在面部等暴露部位局部突起變形,影響容貌,並可能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另外,巨大血管瘤導致的綜合徵。血小板存活期縮短。血小板大量減少,可引起急性出血(胃腸道、胸膜、腹膜或中樞神經系統)。死亡率高達50%,要積極治療。 因此,目前醫學界都主張進行早期適當地干預治療,控制血管瘤快速生長,使其儘早穩定進入消退期。以往,由於對血管瘤的自然演變過程缺乏認識,常常採用冷凍、放射、硬化劑、激素等方法進行治療。遠期隨訪證實:上述各種治療會帶來許多後遺症,還有約30%左右的複發率。
當然,大部分不會消退的紅色胎記應屬血管畸形。臨床所見的鮮紅斑痣就屬此類,特點是隨年齡增長而緩慢生長,從不消退。對這種血管畸形目前主張應當積極治療。以免面積和體積不斷增大,增添後期治療的難度。總之,胎記的治療應根據其類型、大小、部位等具體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