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會不自主地做出眨眼、歪嘴、聳肩、做鬼臉等異常動作嗎?或總髮出乾咳、嗅鼻聲、怪叫聲?甚至出乎意料的蹦、跳、扭動身體、打自己、重複言語、模仿言語、說粗話?這不是孩子的壞習慣,而是一種病,稱為兒童抽動障礙。
1、抽動障礙的主要特徵
抽動障礙是一組以頭、肢體和軀幹等部位肌肉突發性不自主抽動,和(或)伴爆發性喉音和行為紊亂的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俗稱抽動症。近20年來該病由逐漸增加的趨勢,患病率在0.05%~3%,大多數起病在5~12歲,90%在10歲以前第一次起病,男性明顯多於女性,男女比例約為4~6:1。起病時往往首先是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動,表現為頻繁眨眼、皺眉、皺鼻子、撅嘴,同時或相繼出現頸部和肩部及四肢的不自主抽動,如扭頸、搖頭、聳肩及四肢甩動,喉部頻繁發出清嗓子或乾咳聲,重者“吭吭”聲、“吼吼”聲不斷或大叫幾聲,部分病人有穢語或涉及性的猥穢語言。該病常合併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強迫症、社交障礙、學習困難、情緒障礙、自傷及攻擊等行為,給患兒的學習、生活、社交活動帶來嚴重影響,甚至影響病人的就業、婚姻等。
2、現代醫學對該病的認識
多數人認為與精神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神經遞質代謝異常、中樞神經系統的輕微器質性損傷及性激素功能紊亂有關。近年來,有學者認為與感染有關,也有學者從分子生物學角度探討與該病有關的基因研究,認為與多巴胺受體基因關係密切。儘管抽動障礙的病因與遺傳、感染免疫及社會心理因素有關,但都不能完全解釋疾病的特殊表現和嚴重程度,可能是遺傳與環境等非遺傳因素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的該病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終生患病率高達12%~16%,常合併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強迫症、社交障礙、學習困難、情緒障礙、自傷及攻擊等行為,給患兒的學習、生活、社交活動帶來嚴重影響,甚至影響病人的就業、婚姻等,給家長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現代醫學多采用多巴胺受體阻滯劑如氟哌啶醇、泰必利等,在控制抽動症狀方面有一定的療效,但是其副作用不可小覷,隨著劑量的增加其副作用日趨明顯,常見的有嗜睡、乏力、頭昏、便秘、心動過速、排尿困難以及嚴重的錐體外系反應(如急性肌張力障礙、靜坐不能、帕金森病樣震顫等),如不加以注意其結果是相當嚴重的。
3、祖國醫學對該病的認識
兒童抽動障病因不外先天和後天兩個方面。先天稟賦不足包括遺傳因素而致基因缺陷、產傷而致頭顱損傷、早產、難產、出生時窒息等。後天因素包括病毒感染、過敏、頭部外傷、情志憂鬱、意外刺激、環境汙染及環境改變等。先後天因素共同作用,致使陰陽失調,陰不制陽,陽盛乃動。病位在肝,與心、肺、脾、腎功能失調,風、火、痰內擾關係密切。其臨床大致分為三型:一為氣鬱化火,耗傷陰精,肝血不足,經脈失養,虛風內動;二為脾虛痰聚,痰氣互結,壅塞胸中,心神被蒙,身不由己;三為陰虛風動,腎陰虧虛,水不涵木,虛風內動。
4、中醫藥治療優勢
目前抽動障礙的治療尚無特效藥物,屬於臨床難治性疾病。臨床上多使用氟哌啶醇等多巴胺受體阻滯劑對症治療,但作用機制單一,療效個體差異較大,服藥時間長,停藥後易復發,且藥物副作用嚴重,常因出現記憶減退、認知功能下降、嗜睡、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及明顯錐體外系症狀而被迫中斷治療;而且目前尚無循證醫學證據表明這些藥物可以改善抽動障礙的自然病程和預後。“辨證論治”是祖國醫學的精髓,通過對患兒的症狀、體徵的認識提煉出其證型,在清肝瀉火、健脾化痰、滋陰潛陽、平熄肝風等治療原則下進行配伍用藥;“整體觀念”認為,人與自然是統一的,一種疾病的產生與發展與其周圍的環境密切相關,研究發現富含有色氨酸、水楊酸的食物以及含有咖啡因等飲料更容易患有抽動障礙;同時祖國醫學“未病先防”的思想深刻影響著臨床,現代研究認為該病是一種神經精神方面疾病,因此對於正常兒童,廣大家長朋友應該採取一種引導式的家庭教育方式,鼓勵、支持兒童健康成長,對於抽動障礙兒童則應該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積極採取藥物治療的同時輔以心理行為治療,綜合、全面、科學治療,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另外,該病常伴有多動症、強迫症等症狀,臨床中勢必對其伴發症狀予以高度重視,積極進行治療。臨床上顯示中醫藥治療兒童抽動障礙療效肯定,副作用小,對長期服用西藥的患兒有較好的減輕其毒副作用。
5、建議
抽動障礙一般都有一個由輕到重的發展過程。在病情較輕時,患兒心理狀態好,還沒有形成心理壓力,以配合治療,見效快。當症狀複雜、嚴重、反覆發作後,周圍的人往往不能理解,引起誤會甚至恥笑時,患兒心理不同程度地受到傷害,這個時候的治療就比較複雜了。臨床發現,病史越長,求診年齡越大,治療效果越慢。青春期時特殊生長髮育期,是求知、好勝、獨立個性形成期,還要面臨多方的競爭、挑戰的壓力。所以,病情在青春期前得到控制,無疑對患兒最為有意。因此,抽動障礙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