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缺血性疾病,又稱外周動脈阻塞性疾病(PAOD)常見原因包括動脈硬化閉塞症(ASO)、血栓閉塞性脈管炎(Buerger病)和房顫、風溼性心臟病等引起的急性動脈栓塞等,其中尤以ASO最為常見。PAOD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兇險疾病。據統計,有間歇性跛行的PAOD患者5 年內的死亡率可高達50%,而有嚴重肢體缺血(CLI)表現者更可高達70%。因此, PAOD的治療目標就是要儘可能恢復閉塞動脈的血流,以達到緩解症狀、挽救肢體的目的。以往,下肢動脈重建的方法主要是以外科手術為主,近年來,隨著血管腔內治療技術的發展,以經皮血管腔內成形術(PTA)為代表的血管腔內技術日益成熟,在PAOD治療方面應用日趨廣泛,並由此帶來了PAOD治療理念和方法上的一系列革命性變化。上海長海醫院血管外科包俊敏
1.腔內治療日益成為PAOD治療的首選。血管腔內治療多可在局部麻醉下穿刺完成,與傳統外科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可反覆進行等優點。更重要的是,目前治療PAOD的理念已從追求血管通暢率發展為追求症狀改善率和保肢率。因此,對大多數PAOD病變都應儘可能地先作腔內治療的嘗試。這是符合當今外科治療微創化、腔內化之大勢的。
2.腔內治療PAOD的適應證大大拓展。僅僅是在2000年,國際共認的腔內治療適應證是TASC分型中的A型病變和B型病變,即以髂動脈和股動脈的短段病變為主。現在,隨著內膜下成形等技術的應用,超過10cm的長段閉塞也完全可以通過腔內技術進行開通。同時,腔內治療的應用已經突破了膝關節平面,拓展到了小腿動脈甚至於踝、足部的細小動脈分支。這就使得腔內治療PAOD的適應證有了很大拓展。
3.傳統手術與腔內治療相結合。倡導血管腔內治療並不意味著放棄傳統手術。對腔內治療失敗或病變過長不適合腔內治療的患者,外科手術仍是治療的重要手段。同時,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將腔內治療與外科手術結合應用。如髂動脈狹窄或閉塞而同時伴有股動脈的長段閉塞,傳統手術需開腹做主-股-N動脈的旁路術,而如果將腔內治療和旁路手術聯合應用,即髂動脈段行PTA加支架術,股動脈段行股-N旁路術,則可大大簡化手術,減少手術創傷。
4.多種腔內治療手段綜合應用。1964年Charles Dotter首開血管腔內治療的先河。1974 年Andreas Gruntzig首先使用球囊擴張術,從而奠定了PTA治療的基礎。1985年Julio Palmaz發明了金屬支架,進而有效提高了血管腔內治療的療效。隨著鎳鈦支架、覆膜支架、藥物洗脫支架、小外徑高壓球囊等新器具的相繼發展應用,腔內治療的手段日漸豐富。目前的血管腔內治療已從單純的球囊擴張,發展為融球囊擴張、支架成形、動脈內溶栓、雙腔Fogarty導管取栓等多種技術手段的綜合治療方法,可根據不同的病變情況結合應用,進而提高療效、改善長期通暢率。
5.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變成為治療熱點。糖尿病的足部病變(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見而又嚴重的併發症之一。這是由於周圍神經病變、血管病變(以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為主)、感染等原因引起的糖尿病特有的足部病變。以往,人們普遍認為糖尿病足的血管病變都發生於肢體末端的微小血管。近年來,隨著血管診治技術的提高,人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變位於踝關節以上的動脈,這部分血管病變是完全有機會應用血管腔內技術或外科手術來治療的。腔內微創治療的主要方法是應用微導絲、小球囊對狹窄或閉塞的小腿動脈進行開通、擴張,必要時也可以置入小口徑的支架。目前已有外徑僅2.8F、球囊口徑2mm、長度120mm的非順應性高壓球囊,可以對小腿動脈乃至踝部、足部的細小動脈進行擴張治療,為糖尿病性動脈閉塞的治療開闢了一條新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