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07 08:01

  根據當代科學家測算,一個人人體包括毛細血管在內的單排血管長度,可繞赤道4周。在這些錯綜複雜密佈於人體的血管當中,將血液由心臟運往全身各處的動脈無疑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像自來水管道一樣維繫著每個人的生命。

  與人體的其它組織器官一樣,動脈也會得病,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動脈硬化,即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發生了質的變化。這種變化最終導致兩種惡果:一個就是動脈管腔的狹窄閉塞,即動脈的“梗”,另一個就是動脈的薄弱擴張,即動脈的“瘤”。

  對於一般的人來說,動脈狹窄以及閉塞是很好理解的,有髒東西沉積在血管壁上,血管就會越來越窄,最終的結果是血管“梗”了,“不通”了,導致動脈供血的器官或組織嚴重缺血乃至壞死。這種理解雖然不錯,但還不夠全面,用河道比喻就很形象,河床淤積會導致河道變窄,水流量減少,但河堤破潰則會引起洪水氾濫。同樣的道理,動脈硬化通常引起兩種形態性變化,一種是通常是人們觀念中的動脈管壁硬化,斑塊形成,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另一種變化則是動脈血管內壁破壞薄弱以及管腔硬化僵硬,在高壓動脈血流的持續衝擊下發生擴張性改變,我們稱之為“動脈瘤”。

  這一“梗”和一“瘤”臨床上都很常見,危害卻各有不同。
對於動脈硬化狹窄閉塞的危害,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詳了:頸動脈硬化狹窄閉塞時可引起腦供血不足,常見症狀有頭痛、頭暈、記憶力下降、失眠、多夢,甚至一過性暈厥,嚴重者形成腦梗塞,出現意識喪失、偏癱、失語等腦卒中表現,甚則危及生命,後期腦萎縮可出現精神變態、痴呆等,這些俗稱為“腦梗”。鎖骨下動脈狹窄會產生“無脈症”,可稱為“手梗”。冠狀動脈硬化狹窄閉塞時可導致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出現心悸、心慌、胸痛、胸悶、引起心絞痛、心肌梗塞以及猝死等,這就是“心梗”,現在又稱為“冠脈綜合症”。腎動脈硬化狹窄閉塞時可引起不穩定性高血壓,有輕度蛋白尿,後期可有夜尿,尿比重及尿滲透壓降低,以致腎功能不全表現,這可稱為“腎梗”,它構成了慢性腎病的主要原因。腸繫膜動脈硬化狹窄閉塞時可引起消化不良、便秘、腹痛甚至腸壞死等症狀,這就是“腸梗”。下肢動脈硬化狹窄閉塞時可引起下肢發涼、麻木和間歇性跛行,就是步行一段後即感下肢痠痛無力,休息後緩解,夜間疼痛加重,嚴重時可形成壞疽,需要截肢等,這稱為“腿梗”。這些病變,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動脈窄了或堵了以後,遠端的組織和器官缺血缺氧,發生了壞死,失去了正常的功能,從而導致了以“梗”為特色的一系列症狀。

  相比而言,對於動脈硬化血管擴張導致的“動脈瘤”的危害,大家可能就知之甚少了。動脈瘤既不是良性腫瘤也不是惡性腫瘤,而是動脈壁損傷薄弱後,在血流的衝擊下發生局部擴張。大動脈瘤給人體帶來的危害主要有三點:1、增大的瘤體對周圍重要臟器和組織造成壓迫,影響它們的生理功能。2、血流在擴張的大動脈瘤內形成渦流,容易將擴張的血管壁上的髒東西沖掉,脫落後阻塞遠端小血管,造成遠端血液供應障礙,如同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現斷水或斷電一樣。3、在血流不斷衝擊下,瘤體在逐漸增大,當超過最大耐受限度後,動脈瘤會突發破裂造成猝死。動脈瘤被比喻為埋在人體內的一枚“不定時炸彈”。

  動脈瘤按照病變性質來分可以分為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真性動脈瘤和假性動脈瘤。其中,以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最為兇險。主動脈夾層動脈瘤並不是生長在主動脈上的腫瘤,而是主動脈壁在受到某些病理因素的破壞後,高速、高壓的主動脈血流將其內膜撕裂,使主動脈的內膜和外膜分離,形成類似三明治一樣的夾層,並導致破裂口附近胸主動脈的外膜擴張而形成動脈瘤。其危害是發生瘤樣擴張的胸主動脈壁外膜隨時可能破裂導致患者迅速大出血、死亡。常見的引起胸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原因有:動脈硬化、高血壓、醫源性損傷、炎症和動脈中膜發育不良等。其中因動脈硬化引起的夾層動脈瘤常見於50-60歲的男性患者,常有多年的高血壓病史。夾層動脈瘤發生時,患者會感到背胸部撕裂樣疼痛,醫生稱此種疼痛為“瀕死樣疼痛”,一旦發生破裂引起大出血,搶救難度大,死亡率極高,被形象的比喻為人體的“不定時炸彈”。

  除了夾層動脈瘤以外,以腹主動脈瘤為代表的真性動脈瘤也十分兇險。腹主動脈是主動脈在腹部的延續,是人體最大的動脈,主要負責腹腔內臟和腹壁的血液供應。當腹主動脈某段發生侷限性擴張,使該段血管的直徑超過正常腹主動脈直徑的1.5倍以上時,醫學上就稱之為腹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硬化受損後在高壓血流的衝擊下慢慢呈現球狀,這個膨脹的球給人的感覺在形狀上就是一個瘤子,因此容易產生一些誤解。當腹主動脈瘤較大時,就會壓迫、侵蝕腰椎。這樣,腰椎部的神經根自然受壓,所以患者會有腰痛症狀。腹主動脈瘤無良性和惡性之分,它的可怕性在於瘤體一旦破裂,必將引起大量出血,致使患者多死於失血性休克。如果將“夾層動脈瘤”比喻為一個“張狂的恐怖分子”,那麼“腹主動脈瘤”就是一個“隱匿的破壞者”。它常常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趁人不備突然“爆炸”並迅速致人於死地。特別是高齡伴有其他疾病的病人破裂後急性出血死亡率更高。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便是死於腹主動脈瘤破裂。

  除了主動脈的動脈瘤以外,內臟動脈和四肢動脈包括頸部的動脈也會形成動脈瘤。內臟動脈有很多支,每一支都會形成動脈瘤,比較常見的有腹腔幹動脈瘤、肝總動脈瘤、脾動脈瘤、腸繫膜上動脈瘤、腎動脈瘤等。內臟動脈瘤的主要臨床表現包括以下幾點:首先是突然出現的腹部疼痛和休克;其次是部分動脈瘤患者有腹部的搏動性腫塊;再次是動脈瘤壓迫周圍組織產生壓迫症狀,如腸梗阻、膽道梗阻等;最後,動脈瘤會導致內臟的功能障礙,如腸繫膜動脈瘤導致的消化不良,腎動脈瘤導致的腎絞痛、腎功能異常、腎性高血壓等。當然,千萬不要忘記動脈瘤的最大危害――破裂大出血,那可是動脈瘤的殺手鐧啊。
頸部的動脈瘤除了破裂出血外,往往會在頸部出現疼痛性的腫塊,增大的瘤體壓迫周圍的組織產生一系列的症狀:壓迫了神經會產生聲音嘶啞、同側上肢麻木、無力及疼痛;壓迫了氣管可產生呼吸困難;壓迫了食管可產生吞嚥困難等。
而四肢的動脈瘤主要有以下危害:一是本身的破裂出血,二是動脈遠端組織的缺血壞死,三是壓迫靜脈造成血液迴流障礙,四是壓迫神經造成感覺運動障礙。這其中包括鎖骨下動脈瘤、腋動脈瘤、肱動脈瘤、髂動脈瘤、股動脈瘤、N動脈瘤等。種類繁多,這裡不一一闡述了。

  說完了真性動脈瘤和夾層動脈瘤,我們還得提提假性動脈瘤。簡單的說,假性動脈瘤就是動脈破裂後被周圍組織包裹,形成的一個充血假腔,它的危害和真性動脈瘤基本相同。在以往,假性動脈瘤的發病率很低,但是,隨著車禍和吸毒人數的增加,動脈損傷的人數也不斷增加,假性動脈瘤的發病率也就逐年升高。
前面我們簡單的談了一下動脈疾病的病變部位和症狀危害,可以說,動脈的動脈的“梗”和動脈的“瘤”梗比任何一種腫瘤或慢性疾病都要可怕的多,究其原因,在於我們全身各處都有動脈的存在,都有形成動脈“梗”或“瘤”的可能,而動脈疾病本身又是一個從年輕時期一直貫穿到老年時期的終身疾病,發病時間上的高跨度和發病部位的高廣度,使得我們的發現和治療都充滿挑戰,但是,只要我們充分認識它的危害特別是動脈瘤性疾病的危害(基於其發病的急迫性、猝死性和隱蔽性),我們就能有的放矢,早發現,早治療,將血管系統疾病一網打盡。

動脈的“梗”和動脈的“瘤”相關文章
在人類死亡的疾病譜上,中風僅次於冠心病和腫瘤居第三位。目前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2/1000,其中75%以上發生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約1/4的患者在發病後1年內死亡,而倖存者中有半數生活不能自理。不吸菸、控制高血壓和糖尿病、少吃動物內臟等高膽固醇飲食等對預防中風有著重要作用,而“頸部血管開刀防中風”這一積極治療對策,歐美等地已將其作為預防中風的常規手術開展了20多年,並使其人口的中風發病率明顯
發布於 2023-03-07 05:06
0評論
造成動脈急性栓塞的栓子根據來源分為:1.心源性栓子約90%的栓子來源於心臟,心房顫動與栓塞關係密切,房顫造成的栓塞,大部分來源於左心房附壁血栓。2.非心源性栓子血管源性,比如動脈瘤或人工血管腔內的血栓脫落、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膽固醇栓子。3.來源不明的栓子。 1.心源性周圍動脈急性栓塞80%~90%來源於心臟病,2/3合併房顫。常見的心臟病有風心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充血性心衰以及心臟
發布於 2024-07-26 06:53
0評論
ShamblinⅢ型頸動脈體瘤手術治療頸動脈體瘤(carotidbodytumor,CBT)是發生於頸動脈體的一種罕見的化學感受器腫瘤。該腫瘤源於副神經節組織的非嗜鉻副神經節瘤,故亦稱頸動脈體副神經節瘤(carotidbodyparaganglioma,CBP)。1743年Haller首次從解剖學上描述了頸動脈體瘤。1880年Reigners首次施行頸動脈體瘤切除術,但術後病人因出血及神經系統並
發布於 2022-12-16 02:48
0評論
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我最近治療的一個典型病例說起,患者是來自浙江蕭山的59歲的小學教師祝女士,患頸動脈體瘤已經5年了,在剛發現腫瘤的時候,因當地醫院不具備手術條件而未能手術。2年前腫瘤逐漸增大後,祝老師開始出現頸部不適的症狀,於是下決心赴省城杭州就醫,但手術因腫瘤血供及其豐富且包裹著頸動脈而未能切除腫瘤,此次不成功的求醫使祝老師完全喪失了治癒疾病的信心。但是腫瘤仍在繼續長大,到了去年夏天,巨大了腫
發布於 2023-03-07 02:56
0評論
研究表明,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人群死亡率第二位的疾病,其中80%屬於缺血性腦卒中,這其中2/3與患者頸動脈狹窄相關。頸動脈狹窄外科手術治療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隨著上世紀末期腦保護裝置等一批腔內新技術的發展,支架成形術成為外科干預頸動脈狹窄的又一選擇。但是否所有頸動脈狹窄患者均需要外科干預,以及如果選擇恰當的方式進行干預,成為目前討論的熱點,本文就此做一簡要回顧。 1.哪些患者不需要立即手術,可採
發布於 2023-03-07 06:51
0評論
國內對腦缺血性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患者進行頸動脈彩色超聲篩查,發現56.6%有明顯的動脈硬化斑塊,其中重度狹窄的發生率高達12.5%,證實了國內腦缺血患者與顱外頸動脈病變間有密切關係。國外最早從1954年就開始嘗試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即俗稱的“剝離術”)來治療顱外頸動脈硬化閉塞症,預防腦梗死。這種手術簡單地說,就是手術暴露出頸動脈,在直視下切開狹窄段頸動脈,把硬化斑塊剝除後,再把頸動脈
發布於 2023-03-29 03:41
0評論
王先生今年40歲,某公司中層領導,正處於事業上升期。這天,他突然感到胸部劇烈疼痛、呼吸困難,情況十分危急,家人急忙將他送入醫院。經醫生緊急搶救無效,於次日死亡。上海長海醫院血管外科景在平家人悲痛欲絕,也百思不得其解,年紀輕輕,好端端地怎麼就走了呢?通過家人的供述,我們發現,王先生兩年前就曾出現胸部疼痛症狀,但均因很快恢復,他也沒有在意。胸部疼痛的病因比較多,我們將“兇手”大概鎖定在主動脈夾層、胸
發布於 2023-03-07 00:31
0評論
彩超顯示的頸動脈斑塊與狹窄率是中老年血管硬化程度的標誌,是心腦梗死的風險因素,按國際共識,狹窄率>50%伴有不適,是外科手術指證。本人自2004年來多次報道,用中醫補氣化瘀法改善斑塊和狹窄率有一定療效。主要如:1、2005年發表“彩超檢測補化湯干預頸動脈硬化的初步觀察”《上海醫學影像》14期,提出補化湯可穩定頸動脈斑塊厚度及降低血管阻力指數;2、2011年發表“動脈硬化的治療與保健”《浦東
發布於 2023-02-26 11:06
0評論
5月29日,一位56歲男性患者因“突發左側肢體無力一天”到上海九院(北院)/三院就診,急診考慮“腦梗死”收入神經內科病房。因患者到院時超過溶栓治療時間窗,入院後給予抗栓、調脂穩定斑塊治療,在相關檢查後發現患者存在右側頸內動脈重度狹窄(狹窄70%),經家屬同意後由上海九院南北兩院神經內科專家劉建仁和吳丹紅主任領銜的聯合介入診療團隊成功完成了血管內介入支架植入術。劉建仁主任醫師在患者大腿根部的動脈穿
發布於 2023-02-11 12:12
0評論
1、“三高”是頸動脈狹窄的主因典型的因頸動脈狹窄而引起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許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腦卒中或眼病,而不會想到頸動脈狹窄。我們都知道,腦卒中(中風)是威脅生命的三大殺手之一,發病率、死亡率和致殘率都很高,而大約1/3的腦卒中是由頸動脈狹窄引起的。上面兩位老人的症狀,就是頸動脈狹窄的危險信號。大腦是一個特殊的需氧器官,對氧氣的需求量非常大,在心臟每分鐘的搏動輸出量裡,約有十分之一供應腦部
發布於 2022-10-10 21:28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