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一,沈洪興教授為一名74歲的老年患者行頸椎後路椎板成形術治療頸椎病。患者的症狀表現為右上肢疼痛、麻木,MRI檢查可見患者前方椎間盤突出並不嚴重,但是後方增厚的黃韌帶壓迫脊髓引起患者的上述不適症狀。由於這位患者年齡大,體重只有40公斤,麻醉過程中輸液太快可能會導致心臟負荷過重,為確保手術順利,沈教授在術前邀請麻醉科醫生一起認真評估了患者的基本情況後,最終確定了手術方案。有了麻醉醫生的保駕護航,手術歷時2小時即大功告成。手術後患者回到病房,在護士的精心護理下,患者術後第1天即可下地活動,術後3天症狀得到明顯緩解,現已安排出院。
頸椎非融合技術是近幾十年來新興的一門新技術,其理念為採用接近頸椎正常生理環境的方法來解決頸椎病,與傳統的融合手術相比,非融合技術更接近頸椎正常的生物力學,術後不會損失頸椎原有的活動度,頸託的佩戴時間也更短。
作為全國脊柱非融合學術委員會創始委員,沈教授對各種頸椎非融合技術瞭如指掌。這些非融合技術包括頸前路人工椎間盤置換、頸椎動態裝置植入術、頸椎後路椎板成形術等。但是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使用非融合技術進行治療,因為除了對手術技術的要求外,非融合技術有各自明確的手術適應症,對於可以進行非融合手術的患者,要求手術醫師臨床經驗豐富,熟練掌握新技術的操作,最重要的是嚴格把握手術的適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