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脊柱病研究的發展及影像學的進步,尤其是MRI的普及,使臨床上脊柱病的診斷越來越清晰,同時也出現越來越多的混亂和爭論。尤其是椎間盤突出的診斷。現參考相關文獻,做一簡單概述。
1、概念
胸腰椎椎間盤突出胸腰段包括下胸段T11、T12和上腰段L1、L2節段,是胸椎後凸向腰椎前凸轉換的部位,亦是容易受傷的部位。胸腰段椎管內神經結構包括圓錐上腰髓、圓錐、馬尾以及神經根。90%的人脊髓終止於L1椎體或L1/L2間隙平面,亦有人脊髓終止於T12椎體下1/3至L3中1/3處。
2、臨床表現及診斷
本病早期症狀不典型,表現為腰背部酸脹不適、疼痛,常誤診為腰背部筋膜、肌肉慢性勞損等,後期脊髓壓迫症狀明顯時,常易與椎管內腫瘤、頸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相混淆。胸腰段椎間盤突出主要引起背痛、下肢疼痛、行走功能障礙及括約肌功能障礙。T11/12椎間盤突出主要引起上運動神經元受損,表現為背痛、下肢疼痛,疼痛常難以定位,因疼痛而行走障礙明顯,腱反射亢進,錐體束徵陽性;T12/L1椎間盤突出可引起下運動神經元受損,也可引起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同時也可有神經根受壓。表現為大腿前側及外側的根性疼痛、行走障礙及括約肌功能障礙。腱反射可以亢進也可減退,錐體束徵可為陽性也可正常,可有股神經牽拉試驗陽性。L1/2椎間盤突出主要表現為神經根受壓,大腿前側及外側的根性疼痛明顯,腱反射基本正常,一般不會出現錐體束徵,股神經牽拉試驗多為陽性。這些臨床表現與胸腰段的神經解剖基本一致,說明胸腰段椎間盤突出的臨床表現有一定的規律性,但由於解剖的變異,突出類型的不同,同一椎間盤突出的臨床表現亦有差異,這就造成了臨床表現的無特徵性。有學者認為,以下情況提示可能存在胸腰段椎間盤突出症:
①胸背部、大腿前方或腹股溝疼痛
②下肢痛廣泛且模糊,難以定位
③步態障礙,但腰椎檢查難以解釋
④膝反射亢進和(或)踝陣攣,即使輕度異常也需要注意
⑤明顯腰骶神經根病變表現,但腰骶部影像學表現又難以解釋臨床表現。
大部分胸腰段椎間盤突出症起病緩慢,病史較長,逐漸加重。臨床症狀最突出的表現是下肢無力和麻木,有的患者表現為下肢發僵、不靈活,常主訴整個下肢麻木。此外疼痛和大小便困難也較常見。極少數患者甚至表現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神經根性損害的症狀與體徵。由於可能受到累及的神經是脊髓腰膨大、脊髓圓錐或馬尾神經,使得胸腰段椎間盤突出症表現複雜多樣。當椎間盤突出位於T10~11節段時,臨床主要表現為上運動神經元損害,即下肢的生理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肌張力增高等;當椎間盤突出位於T11~12或T12~L1節段時,則可以同時出現上運動神經元與下運動神經元損害的表現,即下肢又可能有生理反射的減弱,也可能引出病理反射;當椎間盤突出位於L1~2節段時,主要表現為馬尾神經損害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症狀與體徵並非胸腰段椎間盤突出所特有,在臨床上胸腰段的壓迫性疾患都可以有上述表現,如胸腰段OPLL、後凸畸形等。瞭解這一特點,通過仔細物理檢查,將有助於我們比較準確判斷出病變部位。有學者提出,如果X線平片顯示患者胸腰段脊柱後凸加大,或一節或兩節椎體楔形改變;或發現椎體後緣骨贅等,就要高度懷疑為胸腰段椎間盤突出,進一步通過MRI檢查即可確診。
3、結語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經MRI檢查顯示有胸椎椎間盤突出的病例中可以有高達15%的人沒有神經症狀與體徵,所以一定要結合臨床症狀綜合考慮,才能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