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結核病樣麻風病的邊界 皮膚紅斑數目增多,顏色變淺,大紅斑周圍可出現小的衛星斑。皮損邊緣清楚,分佈較廣,多見於面部、軀幹和四肢。神經損害與結核樣麻風病一樣,粗大而堅硬。受累的神經比前者更多,感覺障礙和閉合性出汗出現得較晚,程度也較輕。炎症浸潤和神經鞘內結締組織增生使神經增厚數倍至十幾倍。周圍神經多為混合型,所以常伴有感覺和營養障礙,通常溫度首先受累,其次是疼痛,觸覺最後。如果神經幹受累,觸覺首先受影響,其次是痛覺和溫度感覺。這種類型的麻風病患者在免疫力恢復和加強後常有I型麻風病反應,表現為嚴重的受累神經痛,多在夜間發生,患者往往難以忍受,並可進一步加重原有的神經營養障礙,導致局部肌肉萎縮和臨床畸形。如 "爪手"、"猿手"、"垂腕 "等,都是由面癱和手足功能障礙形成。
3.中間界麻風病的皮損多而複雜,表現為多形性和多色性,形態不規則,邊緣部分清晰,部分不清晰。皮損大小不一,分佈廣泛,且多不對稱。神經損害呈多形性,但僅有中等程度的擴大,質地柔軟。這種類型可能與粘膜、淋巴結、睪丸和內臟病變有關。免疫反應表現不穩定,易發生麻風病反應和類型演變。在抗麻風病藥物治療下,可出現 "升級反應",導致類似結核病的麻風病結局。在某些情況下,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在沒有抗麻風病藥物的情況下,會出現向結核性麻風結局的 "降級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