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病從口入”、“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長病的。”想想也是,由於我們胃腔直接和外界相通,吃進去的壞東西當然第一時間刺激我們的胃。以前,我們治療胃炎、胃潰瘍等消化系統常見病時,經常是沒有針對病因進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對症治療。
35年前,澳大利亞的兩位科學家發現了幽門螺桿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主要病因之一。十年前,發現該菌的兩位澳洲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由此針對幽門螺桿菌的病因治療方興未艾,並很快得到了歐美、亞太、中國醫學界的廣泛認同,紛紛寫進教科書。同時,衛生部門花費大量人力和財力進行了相關研究、取得了較多的進展和成果。的確,針對幽門螺桿菌的治療使大量的病友獲益。比如因消化性潰瘍出血等併發症需要外科切胃手術的病人大大減少,同時潰瘍病人的複發率、胃癌的發生率也顯著下降。以前,很多老百姓認為的潰瘍病出血均需要開刀的觀點正逐漸轉變。
古語有言:“物極必反,否極泰來”。近10年來,鋪天蓋地的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電視和互聯網等立體媒體、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均大量宣揚幽門螺桿菌的“惡貫滿盈”。此舉客觀上增加了老百姓的醫學知識,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部分老百姓或沒有時間、或沒有意識、或沒有能力甄別其中的核心內容,加上部分商業體檢中心出於利益關係,將本用來篩查幽門螺桿菌驗血檢測列入了常規體檢中間。我們常常看到,很多無關緊要的感染者拿著體檢單,在醫院裡憂心忡忡不停詢問醫生,甚至召集家庭中所有成員均進行相關的檢測。
我們知道,我國成人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大約為60-70%左右,也就是說大多數中國人都有。如果對所有的感染老百姓都進行殺菌治療的話,其財力浪費、耐藥率等後果是不可想象的。
以前,國外有類似的觀點,認為如果你進行了檢測並發現有感染,就需要殺菌。但這種觀點廣泛使用的話,即使在歐洲和北美也是有爭議的。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非洲母親習慣先咀嚼再餵食,所以非洲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但那裡的胃癌發病率在全球都很低,也就是科學家們所稱的“非洲之謎”現象。現在我們基本搞明白,一個人是否得胃癌,主要與三個方面有關,並不是單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決定的。
第一個因素當然就是幽門螺桿菌,人家染的菌毒性小,你染的菌毒性大,你就危險性高。
第二,你是否有所謂的家族易感性。比如,家族中有人得胃癌,那你就要當心。通俗的說就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第三,你的生活環境或方式是否健康,是否有中醫所說的“外邪入侵”之虞。比如,人家喜歡新鮮蔬菜、水果,你偏偏過分喜歡醃製食品等。上面三個方面,互相聯繫,缺一不可。
目前,世界各國對治療幽門螺桿菌的意見大同小異。但其中沒有一個國家的醫療規範強調所有感染的老百姓均要殺菌治療。大多數國家認為在下面的情況是需要殺菌的:既往或目前有胃潰瘍和(或)十二指腸潰瘍,不管你有無出血等併發症;胃癌手術後;患有胃黏膜相關淋巴樣組織淋巴瘤;萎縮性胃炎;有消化不良症狀;直系親屬中有得胃癌者;患者要求或願意治療。也就是說,對於普通老百姓,僅僅驗血篩查後進行呼氣試驗,發現自己感染幽門螺桿菌,既無症狀,也無不適,完全不要過分擔心。部分患者,尤其是部分老年患者,有與年齡相關的輕度萎縮,完全沒有不舒服,在媒體的宣傳下,經過若干次殺菌均失敗,反覆糾結於此,實屬毫無必要。另外,如果您有上述情況,殺菌就要4種藥物一起殺菌14天,其中含有的2種抗生素儘量選用耐藥率較低的阿莫西林、四環素、呋喃唑酮(痢特靈),儘量少選用耐藥率高的甲硝唑、克拉黴素、左氧氟沙星類藥物。常見的殺菌誤區是:相信一次殺菌時間越長越好,有的病友竟然連續服藥1到2個月,還振振有詞。殊不知只會增加副作用;殺菌不能一種藥或2種藥,目前推薦開始就4種藥,療程為14天。
總之,對於幽門螺桿菌感染,我們目前不是沒有重視,而是盲目的重視過度。我們應該在瞭解自己是否感染狀態下,結合胃鏡的結果,讓專業醫生做出是否根除、如何根除的決定,而不是盲目跟風、一味全家齊上陣的大動干戈。如斯,我們的確被幽門螺桿菌感染嚇壞了。
我們被幽門螺桿菌嚇壞了嗎?
發布於 2023-03-12 18:56
我們被幽門螺桿菌嚇壞了嗎?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