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組稱為動脈硬化的血管病中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
【病因和發病情況】
本病是多病因的疾病,即多種因素作用於不同環節所致,這些因素稱為危險因素或易感因素。
主要的危險因素為:
1、年齡、性別:本病臨床上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49歲以後進展較快。男性與女性相比,女性發病率較低,但在更年期後發病率增加。年齡和性別屬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
2、血脂異常: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3、血壓:血壓增高與本病關係密切。
4、吸菸:且與每日吸菸的支數成正比。被動吸菸也是危險因素。
5、糖尿病和糖耐量異常。
次要的危險因素還有:
1、肥胖;
2、從事體力活動少,腦力活動緊張,經常有工作緊迫感者;
3、西方的飲食方式:常進較高熱量、含較多動物性脂肪、膽固醇、糖和鹽的食物者;
4、遺傳因素:家族中有在較年輕時患本病者,其近親得病的機會可5倍於無此種情況家族;
5、性情急躁、好勝心和競爭性強、不善於勞逸結合的A型性格者。
近年發現的危險因素還有:
1、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
2、胰島素抵抗增強;
3、血中纖維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增高;
4、病毒、衣原體感染等。
【臨床表現】
主要是有關器官受累後出現的病象。
1、一般表現:可出現腦力與體力衰退。
2、腦動脈粥樣硬化:
3、腦缺血可引起眩暈、頭痛和暈厥等症狀。
4、腦萎縮時引起痴呆,有精神變態、行動失常、智力和記憶力減退以至性格完全變態等。
5、腎動脈粥樣硬化:可引起頑固性高血壓
6、四肢動脈粥樣硬化:
以下肢動脈較多見,由於血供障礙而引起下肢發涼、麻木和典型的間歇性跛行,即行走時發生腓腸肌麻木、疼痛以至痙攣,休息後消失,再走時又出現;嚴重者可持續性疼痛,下肢動脈尤其是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如動脈管腔完全閉塞時可產生壞疽。
【防治】
一般防治措施
(一)合理的膳食
1、控制膳食總熱量,以維持正常體重為度。正常體重的簡單計算法為:體重指數=體重(kg)/身高(m)2,一般以20~24為正常範圍,可供參考。
2、超過正常標準體重者,應減少每日進食的總熱量,食用低脂、低膽固醇膳食,並限制酒和蔗糖及含糖食物的攝入。提倡飲食清淡,多食富含維生素C(如新鮮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類及其製品)的食物。 儘量以植物油為食用油。
3、年過40歲者即使血脂無異常,也應避免經常食用過多的動物性脂肪和含膽固醇極高的食物,如:肥肉、肝、腦、腎、肺等內臟,豬油、蛋黃、蟹黃、魚子、奶油及其製品,椰子油、可可油等。以食用低膽固醇、低動物性脂肪食物,如魚肉、雞肉、各種瘦肉、蛋白、豆製品等為宜。
4、已確診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者,嚴禁暴飲暴食,以免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合併有高血壓或心力衰竭者,應同時限制食鹽。
(二)適當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
要循序漸進,不宜勉強作劇烈活動,對老年人提倡散步(每日1小時,可分次進行),做保健體操、打太極拳等。
(三)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生活要有規律。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分睡眠。
(四)提倡不吸菸,不飲烈性酒
雖然少量低濃度酒能提高血HDL、紅葡萄酒有抗氧化的作用,但長期飲用會引起其他問題,因此不宜提倡。
不少學者認為,本病的預防措施應從兒童期開始,即兒童也不宜進食高膽固醇、高動物性脂肪的飲食,也應該避免攝食過量,防止發胖。
1、主要降低血膽固醇,也降低血甘油三酯的藥物
2、主要降低血甘油三酯,也降低血膽固醇的藥物
3、煙酸類
有降低血甘油三酯和總膽固醇,增高HDL以及擴張周圍血管的作用。
4、膽酸隔置劑
使血總膽固醇下降。
均多需長期服用,應掌握好用藥劑量和注意副作用。
抗血小板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