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多動症
“多動症”越來越多地被人提及,但隨著這一名詞的普及,誤解也相伴而生。隨意為孩子貼上“多動症”標籤很危險,但患病兒童迴避治療也同樣危險。
“皮大王”還是“多動症”?
做了十多年“學習困難”門診專科醫生,見識過各種各樣患“多動症”的小朋友,眼前這個男孩顯然是典型的一個。還沒輪到他進診室,就已經見到他,每隔幾分鐘他會推開診室門,醫生和家長告訴他不能推門進入,但命令顯然對他不起作用。候診室裡,小男孩衝來跑去,一刻停不下來,護士們連連打招呼、警告,也被他置若罔聞。就診時,小男孩對醫生的問話顯得心不在焉,坐立不安,不一會兒,又奔出診室。在經過詳細詢問病史及多項測試、檢查後,小男孩被確診為“多動症”。
跟很多家長一樣,小男孩的父母一向認為孩子不過是比別人調皮、好動,儘管時常遭到幼兒園老師“告狀”,也沒有引起重視,直到上了小學,家長才意識到,孩子也許真的得了“多動症”。
好動、頑皮的孩子常被叫做“皮大王”,在一些人看來,“皮大王”和“多動症”的區別不過是大人們主觀劃分的結果,但在醫生眼裡,“多動症”有明確的診斷標準,“皮大王”不一定是“多動症”,如果確診“多動症”,就需要規範的治療。
“多動症的核心症狀是注意缺陷(與年齡發育水平不相稱的)、多動(活動水平明顯正常兒童)及衝動,多動與好動的區別是,他的活動是否分場合,有沒有目的性,是否影響孩子的適應環境、社交及學習。” 兒童好動是很正常的,,比如有的孩子在課間時喜歡在走廊、操場到處奔跑,但在課堂上能夠集中聽講,這就不能說是多動症。 “多動症”孩子的活動還具有沒有目的性的特徵,好動的孩子跑來跑去,可能是在進行某個遊戲,但“多動症”孩子往往無目的地奔跑。適應環境的能力則往往要等上學後才被家長重視,家長常常是在接到老師反映孩子上課無法集中、聽不進老師的話,甚至影響到學業、人際關係(同伴關係、師生關係、家庭關係)等,才想到求醫。
“多動症”一詞常被家長們掛在嘴邊,耳熟到讓人忘記它是一種疾病。“多動症”的專業名稱是“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多動、衝動和注意力難集中是這種疾病的主要症狀,這些症狀至少持續6個月以上,往往在孩子7歲前就出現“‘多動症’孩子並不是不想控制自己,他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注意力,這與好動、活動能力強有明顯的差別。”
“多動症”的診斷比很多疾病要複雜得多。“判斷孩子是否發燒,只要測體溫就知道了。”“多動症”的診斷沒有“金標準”,因此,確診前一般需要經過詳細詢問病史,臨床檢查、多項測試,還要根據家長、老師的評判,綜合後做出診斷。
一名10歲的河南小姑娘,暑期裡被家長帶到上海就診。家長告訴醫生,老師反映小姑娘上課不專心、愛跟同學說話,在家做作業時每5分鐘就要跑開,作業粗心大意,朗讀時常常讀漏字。醫生簡單地與小姑娘進行了交流,建議做一系列測試,但家長填了相關量表的結果與家長反映的孩子情況是有矛盾的,要求家長將一張相關的量表帶回,讓老師填寫孩子的日常表現,複診時再帶來,醫生會綜合各種因素再做判斷。
“那她到底是不是多動症啊?要不要吃藥?”家長顯得有些焦急,問了好幾遍,希望立即獲得答案。診斷沒這麼簡單,正是由於不存在“金標準”,醫生必須謹慎診斷,充分考慮各種可能性,患者複診幾次後再確診是很正常的。
儘管家長們難以接受,但目前的醫學研究證明,“多動症”是一種伴隨終身的慢性疾病,它就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不可能被“治癒”,只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症狀和矯治不良行為。曾接診過一位小患者,在瞭解“多動症”知識後,小患者的父親告訴醫生,他自己面臨跟孩子類似的問題。這位父親是企業管理者,每天有下屬向他彙報工作,他必須努力集中注意力,才能聽清和理解下屬的彙報,稍不留神,同事的話就會像浮雲一樣飄過他的耳邊,而他幾乎一句也沒聽見。
別擅給他們貼標籤
從目前的研究結果看,“多動症”病因有多種,其中遺傳傾向性、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逐漸被明確。接觸形形色色的患兒家庭,讓她印象深刻的是,當醫生與患兒父母溝通時,一些父母也表現出注意力難集中的情況。她接診的一位臺灣患兒,父親自己告訴醫生小時候就曾被診斷為“多動症”。
流行病學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多動症”的遺傳傾向性。一項對雙生子的研究顯示,如果是同卵雙生子,他們的“多動症”同病風險高達79%,如果是異卵雙生子,同病風險是32%。
另一個比較明顯的患病因素,是家庭教育方式。很多報告發現,父母教育方式粗暴,經常打罵、干涉孩子活動,嚴重挫傷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家庭,孩子長期處於精神高度警覺狀態,一旦條件適宜,會毫無自控地發洩心理壓力,表現為活動過度、注意力不集中。
非專業人士很難準確地判斷一個孩子是不是“多動症”,一些情況會被誤認為“多動症”。根據十多年的臨床經驗,一些就診者,行為表現與“多動症”很像,上課坐不住、分心,其中有些可能與孩子的情緒與所處的環境有關。曾有一個父母在國外做生意,孩子二年級被送到國內讀書,寄宿在老師家,三個月換了九個寄宿的老師,孩子不喜歡老師家,想念父母及以前的同伴,上課不能集中,做小動作,不做作業,與老師關係緊張,成績明顯下降。有些可能是輕度智力發育遲緩,“就像我們聽外語,聽不懂的時候就會走神。智力發育遲緩的孩子,因為無法完全理解老師的話,無法集中注意力。”為了排除這種可能性,瞭解孩子語言與操作能力的發育是否均衡,醫生會建議一些就診者進行智力測試。
還有家長髮現,孩子在剛剛進入小學時,不能遵守課堂紀律,想幹甚麼就幹甚麼,不能簡單地判斷為多動症。這種情況很可能只是孩子在幼小銜接時出現的行為問題,特別是那些上幼兒園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孩子,家庭中以孩子為中心,讓孩子隨心所欲,短時間裡難以遵守規則。這樣的情況,醫生建議家長與老師多溝通,家校聯合,通過引導、鼓勵,讓孩子的行為逐步得到改善。
非常理解家長對孩子行為問題的擔憂、焦慮。從30年前進入“獨子”時代開始,中國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家長們傾盡全力培養孩子成才,因此,行為問題也逐漸受到重視。“過去一個班裡總有幾個‘皮大王’,大家覺得很正常,家庭裡孩子多,家長也無暇顧及。”回憶是“獨子”時代之前中國人共有的記憶。
上海市兒童醫院的“學習困難”門診,是上海市門診量最高的“多動症”專科門診,這裡的門診量數據,也反映了家長們觀念的改變。2009年,該門診年門診人次5000多,到2011年,增加到13000多。這樣的數據,比門診初設時的1990年代,更是有天壤之別。一個明顯的改變是,許多外來務工人員,會在寒暑假裡將孩子從老家接到上海就診。
就診人數的增加,反映“多動症”被越來越多人知曉,但對這種疾病的誤解,也隨之增長。特別是一些缺少專業知識的老師,隨便給學生貼上“多動症”標籤,很可能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和自信。老師建議家長帶疑似“多動症”的孩子到門診諮詢,是很好的,但在與家長和學生溝通時,要注意用詞與方式,顧及孩子的感受。比如,如果在同學面前討論,很可能給孩子和家長造成壓力。為此,上海市兒童醫院對上海市的部分區的老師開展培訓,醫教結合,讓教師正確認識“多動症”。
“多動症”的治療和矯治,特別強調醫生、老師和家長的配合,因此,上海市兒童醫院專門設有“家長學校”。“家長學校”會教給家長一些具體的措施。“多動症”孩子總是“惹是生非”,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很容易動氣。醫生建議,家長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激動時與孩子分開,待情緒平復後再傾聽孩子的話,尋找犯錯的原因,耐心地引導。
吃藥可怕嗎?
“孩子小時候皮,大了就會好。”面對坊間流傳的觀念,如果確診“多動症”,及時、積極、規範的治療是必要的。相關的調查表明,大約三分之二“多動症”患兒症狀會持續到青春發育期,三分之一患兒症狀帶到成人期。如不治療,多動症易共患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及社會關係適應障礙,對患者的學業、職業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產生廣泛消極的影響
從生物學的研究看,“多動症”患者存在某些大腦神經遞質的異常,因此,用藥物來改變這些異常,成為治療的基礎。目前世界各國臨床常用的藥物,是鹽酸哌甲酯片、鹽酸哌甲酯緩釋片和鹽酸託莫西汀,前兩種藥為中樞興奮劑類藥物。形象地比喻,這些孩子就是一輛沒有剎車的車,藥物的作用就像剎車,它會幫助患者控制“車速”,在有“剎車”的基礎上再教孩子“交通規則”,長期訓練後,孩子慢慢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一開始,家長大多對服藥反感,擔心孩子“變傻”“長不高”。國內外70多年研究證明中樞興奮劑是治療多動症的安全高效的藥物。藥物的副作用臨床主要表現在影響胃口,少部分有影響睡眠,延長入睡時間的情況。但長期的跟蹤發現,藥物對胃口的影響一般在2周到1個月時間後會改善,一項時長21個月的調查顯示,服藥兒童身高比不服藥兒童身高落後0.23cm。長期的研究也沒有發現服藥對兒童智力有影響,因此,醫生們普遍認為藥物是安全的。“一般用藥至少1-2年,家長要有心理準備。”
“多動症”被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患病率各國不同,現在一般報告為3%-5%左右,男性患病率大大高於女性,為4-9:1。如果按照一個班級30人左右計算,理論上說,每一個班級裡都可能出現“多動症”學生。同時,“多動症”的診斷複雜,因此,不管是亂貼“多動症”標籤,還是確診“多動症”迴避治療都是危險的。
“多動症”人群中也有“奇才”,他們把自己被視為“缺陷”的特徵,轉變為超常的能力。美國游泳運動員“飛魚”菲爾普斯,剛剛在倫敦奧運會上創造歷史,他是奧運史上擁有獎牌最多的運動員。成為“最偉大的運動員”後,菲爾普斯的童年軼聞也被翻出。國外媒體報道稱,菲爾普斯童年時曾被診斷為“多動症”,待他學會游泳後,他那過於旺盛的精力在水中得以釋放。不過,也有國外醫生不同意媒體的解讀,英國一名醫生認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不僅不會幫助提高運動員成績,相反,還可能影響訓練。
人群中總有人與大多數人有些不同,社會應給那些“特別的人”更多機會和空間。
多動症的誤解
發布於 2023-03-15 01:16
多動症的誤解相關文章
▲誤解之一:學齡前就可以確診。儘管某些兒童確實早在學齡前已顯現出諸多多動症症狀,甚至早在哺乳期就手腳不停,常吵鬧,不肯好好吃、好好睡,上幼兒園後從來不肯靜靜地聽老師講課等,但從嚴格意義上說,臨床上學齡前兒童是不能被確診為“兒童多動症”的,而至多隻能說是表現出“多動症傾向”。這樣的兒童須跟蹤觀察至少半年,而且孩子必須至少到7週歲才能下結論。
▲誤解之二:不必在意“多動症傾向”。既然學齡前兒童表現出
發布於 2023-03-21 18:50
0評論
1、多動症患兒興趣愛好少,即使兒童通過喜歡的遊戲機、少兒電視節目等,也不能使其專心致志;而頑皮兒童卻截然不同,他們對感興趣的活動不但能全神貫注,而且還討厭別人的干擾和影響。
2、多動症患兒的行動呈衝動性,且雜亂無章、有始無終。比如,做作業時不能全神貫注,做做玩玩,粗心草率.做事有始無終,常半途而廢或頻繁地轉換.;頑皮兒童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目的,並有計劃和安排。
3、多動症患兒自控能力差,無論在甚麼
發布於 2024-02-05 05:23
0評論
1、多動症患兒興趣愛好少,即使兒童通過喜歡的遊戲機、少兒電視節目等,也不能使其專心致志;而頑皮兒童卻截然不同,他們對感興趣的活動不但能全神貫注,而且還討厭別人的干擾和影響。
2、多動症患兒的行動呈衝動性,且雜亂無章、有始無終。比如,做作業時不能全神貫注,做做玩玩,粗心草率.做事有始無終,常半途而廢或頻繁地轉換.;頑皮兒童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目的,並有計劃和安排。
3、多動症患兒自控能力差,無論在甚麼
發布於 2024-08-08 21:58
0評論
多動障礙是活動過度的嚴重形式,與顯著的注意力不集中相聯繫,因此又被稱作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本病的主要臨床特點是:嚴重而持續的不安;不斷地持久運動;集中注意力困難;衝動,做事不顧後果。以上特點在不同場合有不同表現,因此家長和教師的觀察可能不一致。兒童通常做事輕率,容易出意外。本病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和對任務缺乏持續性而導致的學習困難。常見輕度的反社會性行為,特別是違抗、暴怒和攻擊。但是,這些反社會性行
發布於 2022-12-24 22:00
0評論
多動症是兒童期最常見的一種心理行為障礙,對患兒的生活、學習和交往都產生嚴重的影響,還會給家庭、學校和社會帶來許多問題,已引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然而,在多動症的治療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誤區和不規範的地方,以至於治療的效果不滿意。那如何才算是規範的多動症治療呢?一、多方共同參與多動症的治療應是一種綜合治療,要求家長、老師、醫生及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相互協調,才能取得最大的療效。在多動症的治療中,老師
發布於 2022-12-18 10:35
0評論
1.注意缺陷表現為與年齡不相稱的明顯注意集中困難和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是本症的核心症狀。患者常常在聽課、做作業或其他活動時注意難以持久,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在學習或活動中不能注意到細節,經常因為粗心發生錯誤。注意維持困難,經常有意迴避或不願意從事需要較長時間持續集中精力的任務,如課堂作業或家庭作業。做事拖拉,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或指定的任務。患者平時容易丟三落四,經常遺失玩具、學習用具,忘記日常的活
發布於 2023-03-19 15:18
0評論
1、對個人的危害輕微多動症兒童只是在學習上不能專心,不能主動去學,造成學習成績下降;在行為上不能自控,表現為不服管束,被人歧視。重症多動症兒童則學習成績明顯下降,不能跟班,難以讀完小學及初中。在行為上惹是生非,干擾他人。隨著年齡增長,因無法自控易受不良影響和引誘,可發生打架鬥毆、說謊偷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對家庭的危害多動症兒童學習不僅成績較差,還厭學、逃學,擾亂課堂秩序,因此常常被老師
發布於 2024-02-05 05:17
0評論
1.注意缺陷
表現為與年齡不相稱的明顯注意集中困難和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是本症的核心症狀。患者常常在聽課、做作業或其他活動時注意難以持久,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在學習或活動中不能注意到細節,經常因為粗心發生錯誤。注意維持困難,經常有意迴避或不願意從事需要較長時間持續集中精力的任務,如課堂作業或家庭作業。做事拖拉,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或指定的任務。患者平時容易丟三落四,經常遺失玩具、學習用具,忘記日常的
發布於 2024-02-27 19:54
0評論
1、對個人的危害輕微多動症兒童只是在學習上不能專心,不能主動去學,造成學習成績下降;在行為上不能自控,表現為不服管束,被人歧視。重症多動症兒童則學習成績明顯下降,不能跟班,難以讀完小學及初中。在行為上惹是生非,干擾他人。隨著年齡增長,因無法自控易受不良影響和引誘,可發生打架鬥毆、說謊偷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對家庭的危害多動症兒童學習不僅成績較差,還厭學、逃學,擾亂課堂秩序,因此常常被老師
發布於 2024-08-11 15:50
0評論
多動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輕微腦組織損害:如妊娠時病毒感染、服藥、新生兒窒息、產傷,多種原因所致的腦缺氧、腦損傷等。
2、遺傳因素。
3、腦內神經遞質代謝異常,多巴胺,5-羥色胺、乙酰膽鹼缺少。
4、維生素缺乏、食物過敏、糖代謝障礙。
5、心理因素:與不良的家庭環境及教育方法有關,如家庭成員關係緊張,缺少溫情,或對孩子過分苛求、粗暴或過度溺愛,百依百順,或在學校受到不當的體罰或歧視等。
發布於 2024-09-18 12:3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