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狀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臨床特徵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頭疼等狀.醫生通常能根據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症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鑑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因此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依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診時須有病原學的檢查依據.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數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侵犯5歲以下的寶寶.手足口病常常表現為: 患兒口腔內頰部,舌,軟顎,硬顎,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陰等部位,出現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
口腔內的皰疹破潰後即出現潰瘍,常常流口水,不能吃東西.
臨床上不癢,不痛,不結痂,不結疤.
患兒尿黃.
重疹患兒可伴發熱,流涕,咳嗽等症狀.
手足口病一般一週內可康復,但如果此前皰疹破潰,極容易傳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強度大,傳染性很強,傳播途徑複雜等特點.病毒可以通過唾液飛沫或帶有病毒之蒼蠅叮爬過的食物,經鼻腔,口腔傳染給健康兒童,也可因直接接觸而傳染.
手足口病是一種腸道病毒病,潛伏期一般3-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多數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個部位.由於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現比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皰疹,皮疹不癢,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渾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一般無疼痛及癢感,癒合後不留痕跡.手,足,口病發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現.水皰及皮疹通常會在一週內消退.
本病潛伏期為14~15日左右.起病急,輕,中度發熱且出現皮疹,皮疹先發於頭皮,軀幹受壓部分,呈向心性分佈.在為期1~6日的出疹期內皮疹相繼分批出現.皮損呈現由細小的紅色斑丘疹→旁疹→症疹→脫症的演變過程,脫症後不留疲痕.水疤期痛癢明顯,若因摧抓繼發感染時可留下輕度凹痕.體弱者可出現高熱,約4%的成年人可發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
大多見於1-10歲的兒童,潛伏期2-3周.起病較急,可有發熱,頭痛,全身倦怠等前驅症狀.在發病24小時內出現皮疹,迅即變為米粒至豌豆大的圓型緊張水皰,周圍明顯紅暈,有水皰的中央呈臍窩狀.約經2-3天水皰乾涸結痂,痂脫而愈,不留疤痕.皮損呈向心性分佈,先自前顏部始,後見於軀幹,四肢.數目多少不定以軀幹為多,次於顏面,頭部,四肢較少,掌蹠更少.粘膜亦常受侵,見於口腔,咽部,眼結膜,外陰,肛門等處.皮損常分批發生,因而丘疹,水皰和結痂往往同時存在,病程經過2-3周.若患兒抵抗力低下時,皮損可進行性全身性播散,形成播散性水痘.水痘的臨床異型表現有:大皰性水痘,出血性水痘,新生兒水痘,成人水痘等.
需與天花相鑑別:天花全身反應重,始即39-40度的高熱, 熱度下降後發疹,皮損中央有明顯的臍凹,顏面增多,愈後遺留凹陷性疤痕.有是應注意與膿皰瘡及丘疹性蕁麻疹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