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有些人“突然間昏倒、意識喪失”,有人反覆“心悸、恐慌”,有些人突然間“發呆、發愣”,有人自覺“眼前閃光、黑朦”,有些人自覺“寒戰、肢體抖動”,有些人“生氣後面紅耳赤,四肢抽搐,看的人越多,抽的越厲害,好久停不下來”,有些人反覆出現“欲起步行走,突然間出現肢體無力,姿勢異常”,這都是癲癇發作嗎?是癔症發作嗎?是不是心律失常所導致的意識障礙?是低血壓休克?還是發作性姿勢誘發的肌張力障礙(PKD)?該怎樣進行治療呢?
這些問題不僅僅患者及其家人關心的問題,也是臨床醫生分析和辨別的病情的關鍵,在這個分辨和診斷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檢查手段就是腦電圖。眾所周知,癲癇是神經內科的慢性病,以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為特徵,據估計我國約有癲癇患者900多萬,全國每年新發病癲癇患者65萬左右,一旦確診為癲癇,多需要規律的持久的抗癲癇藥物的治療。但是,抗癲癇藥物眾多,病情各不相同,選擇哪種抗癲癇藥物呢?其中,最關鍵的是明確癲癇類型和癲癇綜合徵的明確判斷,而腦電圖監測觀察腦電活動的特徵是不可缺少的監測手段。而且,慢性病程過程中,需要定期監測。
為甚麼必須檢查腦電圖呢?腦電圖是目前唯一可實時監測腦功能變化的手段,腦電圖記錄了檢測過程中正常和異常的腦電活動,對於癲癇等發作性疾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是其他檢測技術不可替代的,更是為難治性癲癇患者術前評估提供了有力的癲癇灶定位支持。除癲癇發作外,在許多不同情況下也可記錄到異常腦電放電,例如,腦腫瘤,腦外傷,中風等,常見的典型放電形式為“慢波”。有些放電波形預示著癲癇發作。醫生稱這些異常腦波為“癲癇樣異常放電”或癲癇波,包括棘波,棘-慢波,尖波。當棘波或棘-慢波放電侷限於大腦某一區域,例如顳葉,提示可能某些部分性發作放電起源於此部位。相反特發性全部性癲癇可記錄到雙側大腦半球廣泛性同步棘-慢波放電活動。那麼選擇哪種類型的腦電圖監測呢?
第一、長程視頻腦電監測:是一種用於癲癇或癲癇發作的診斷技術。進行監測時需要患者住院一段時間,通常為2天。在監測過程中患者接受視頻攝像和腦電圖監測的連續監控和記錄。通過視頻腦電圖監測,可以準確地觀察分析發作時的行為和腦電放電的關係。
第二、短程視頻腦電監測:由於小兒癲癇患者睡眠生理的規律和耐受力,在保證採集到睡眠週期的情況下,縮短監測時間。通過視頻腦電圖監測,有利於鑑別癲癇發作和非癲癇發作,確定癲癇發作類型,更是對減、停抗癲癇藥提供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
第三、高密度視頻定位腦電圖監測:是一種最新的世界先進的癲癇診斷和病灶定位技術。腦電發生源定位/高密度癲癇腦電定位監測有高密度的電極導聯分佈與心電、肌電的融合分析,能將視頻記錄的癲癇發作和癲癇放電起源的關係準確記錄,並提高癲癇病類型的診斷和癲癇病灶的定位,是世界癲癇學界最新的技術。對於難治性癲癇患者,特別是有外科手術指正的難治性癲癇患者,監測發作時腦內放電起源部位,評估患者是否適合外科手術治療不可或缺的監測手段。
第四:顱內電極視頻腦電監測:當頭皮視頻腦電記錄和神經影像學檢查不能為外科手術提供足夠的證據,就有必要行顱內電極視頻腦電監測,即開顱內電極視頻腦電檢測,即開顱後將電極放置在大腦表面,以便更準確的記錄大腦放電活動。顱內電極腦電圖監測結果可最終指導臨床醫生明確“癲癇起源區”(即癲癇發作起始的大腦區域),協助外科醫生更準確地切除病灶區或將癲癇起源部位與正常腦組織離斷,同時也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大腦功能區。
很多癲癇病友問,腦電圖對甚麼有危害嗎?做腦電圖前需要做哪些準備?那麼:
視頻腦電圖監測會有傷害嗎?
不會,患者進行視頻腦電圖檢測時不會有疼痛或不適感。
視頻腦電圖檢測前需做甚麼準備?
正常飲食。
洗頭,洗頭後不要用髮膠,髮油或染髮劑等。
繼續服用抗癲癇藥物,除非臨床醫生告知患者改變治療方案。
為了考慮到藥物對腦電活動的影響,請詳細列出患者服用過的所用藥物及藥物劑量。
視頻腦電圖監測時需注意甚麼?
嬰幼兒儘量減少將其抱起、拍打,以免運動偽差對腦電圖造成干擾而無法識別。
病人發作時,請立即將其被蓋掀開暴露其肢體、床欄拉起、打開日光燈、按床頭呼叫鈴。陪護人員在病人發作時,不可按壓、搬動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