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島葉位於外側裂深部,表面血管分佈複雜與周圍功能區的關係緊密,故島葉切除手術十分困難,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醫學中心的神經外科醫師Patrice Finet等總結1998年至2012年的20例難治性癲癇患者切除島葉後的資料,探索島葉區手術後患者的腦缺血發生情況以及手術安全性,文章發表在2015年6月的《Journal of Neurosurgery》上。20例患者切除島葉,部分患者伴島蓋切除;所有患者於術後3月內行MRI冠狀位T2Flair檢查;術後當日、2月以及之後每年2次的神經功能評估。
經外側裂入路時,打開外側裂,保留大腦中動脈(MCA)的M2、M3和M4段以及主要引流靜脈;應用導航技術確認深部的解剖結構,使用自限型牽開器間歇性牽開島蓋;島葉暴露後,在軟腦膜下電凝切斷M2的分支,用顯微剪刀剪開島葉表面的軟腦膜,行軟腦膜下島葉切除,可能需要犧牲M2的穿支動脈。
經島蓋入路時,在M4的島蓋分支間切入,持續吸引島蓋組織直到暴露環島溝,緩慢地牽起島葉表面的軟腦膜,行軟腦膜下島葉切除。同樣,可能需要犧牲M2的穿支動脈。
20例患者中,2例僅切除島葉,13例島葉合併島蓋切除,3例合併顳葉切除,1例合併額葉切除,1例合併眶額葉切除。13例島葉合併島蓋切除的患者中,切除額蓋4例、額頂蓋3例、額頂顳蓋2例、顳蓋2例、額顳蓋1例和頂顳蓋1例。
術後12例(60%)在MRI掃描時發現缺血灶,其中11例(55%)為島葉切除所致,1例與顳葉切除有關。缺血區域位於島葉至側腦室角的放射冠,與切除的區域有關。前島葉切除所致缺血灶可延伸至側腦室前角,後島葉切除所致缺血灶可延伸至側腦室體部,島葉下部切除的缺血灶可延伸至側腦室顳角。沒有出現與外側豆紋動脈相關的缺血灶。
在9例(45%)出現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中,6例術後MRI發現缺血灶,而且均表現為對側面和上肢的輕偏癱,其中1例伴顳葉切除後的左上象限同向性偏盲;1例術前偏癱短暫加重;1例短暫失語;1例對側手感覺過敏。除了偏盲,其他神經功能障礙均於1周內恢復。
術後出現短暫功能障礙的原因有:
1、術後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與外側豆紋動脈損傷(LLAs)有關,該組患者中沒有與LLAs相關的缺血灶。
2、島葉表面長的穿支動脈源於M2的後部,走向放射冠,供應放射冠的血流量僅佔3%C5%。保留M2的中、短穿支動脈時,供應島葉、外囊和屏狀核等區域的供血量分別佔10%和85%,因此在切斷長的穿支動脈後可由周圍血管代償。
3、M2及其主要分支痙攣可能是術後短暫神經功能障礙的原因,可用罌粟鹼預防,軟腦膜下電凝血管是預防血管痙攣的方式。
4、術中牽拉島蓋也是術後出現功能障礙的原因,術中喚醒麻醉可以降低島蓋牽拉引起的術後神經功能障礙發生率。
5、手術操作所致的術後腦水腫也是神經功能障礙的因素,但通常恢復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