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17 16:41

  腫瘤性息肉(Tumorous Polyp)是大腸膜上皮細胞增生的真性腫瘤,其單發者統稱為腺瘤,根據其組織學特徵和生物學行為的不同又可分為腺管狀、絨毛狀和混合性3類。多發性者常見為家族性腺瘤病,其他尚有非家族性腺瘤病及伴有消化道外腫瘤的Gardner氏綜合徵、 Turcot氏綜合徵等,它們多有不同的惡變率、被視為癌前病變,因此腺瘤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胃、腸道息肉和早期癌變的治療以往以外科手術為主,但創傷大,患者恢復慢,而且切除病變器官後,往往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隨著胃腸鏡技術的提高,胃腸微創手術發展迅猛,胃腸息肉和早期腫瘤治療理念也有了革命性的改變。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SD)就是這次革命性的成果,它是指在內鏡下,使用高頻電刀與專用器械,將胃腸道病灶(包括胃腸道早期腫瘤)與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層逐步剝離,在最大範圍和深度達到將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ESD由內鏡下粘膜切除術發展而來的新技術,技術成熟,近年已逐漸成為治療胃腸道早癌及癌前病變的主要微創手術之一。
  ESD與粘膜切除術具有同樣的目的及類似的做法,但其優點為:能完整切除大於2cm的較大病灶,並且具有較低的複發率。ESD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較大病灶,避免腫瘤殘留與復發,與傳統的胃大部切除術或胃腸道早癌根治術相比,ESD損傷小,費用低,術後恢復快。
  與其他內鏡下治療一樣,ESD也有一定的危險性。主要併發症為出血、穿孔,發生率約5%-8%。少數患者需外科治療。即便如此,ESD仍是一種簡便、有效、創傷性小,且療效與外科手術相當的治療胃腸道病變的方法。

胃、腸篇之息肉和早期腫瘤切除術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