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在這裡引經據典,且將歷代文獻中涉及養生文化的記載,綜合歸納而言之,實則為“三觀”理念。即“天人相應”的自然觀、“辨體施養”的個性觀、“陰平陽秘”的平衡觀。在這三觀理念的影響下,古代醫家在長期醫療保健的實踐中,逐步創立並完善了一整套中醫養生理論。例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季養生理論;“順時而養”的晝夜調攝理論;“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後防復”的“上工治未病”理論;“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的飲食均衡理論;“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形神共養理論;亦動亦靜、動靜互涵的運動養生理論以及現代創立的“體質分類”理論等諸方面。形成了一個廣泛涉及人們生活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全面系統的理論體系。
在中醫養生理論的指導下,人們的養生實踐有章可循。
就起居而言
四季起居遵循春升、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例如:春宜早睡早起、夏宜晚睡早起、秋宜早睡早起、冬宜早睡晚起。晝夜起居遵循十二時辰臟腑經絡功能盛衰的規律,保持“子時大寐,午時小憩”的良好生活習慣。
例如:中國人素有“聞雞起舞”的習慣,大多喜歡晨練。但是在冬季卯時以前(5~7點)不宜到戶外鍛鍊。尤其是城市裡的冬天或冬春交替之際。這次上海世博會的創新亮點,就是最佳城市實踐區案例,展示對城市低碳生活的演繹。但是目前我們還做不到。冬季早上氣溫低,城市下水道中的廢氣、工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各種重金屬微粒、汽車排出的含鉛的尾氣等等都還沉積於地表,沒有升發到上空去。尤其在寒潮來臨的天氣,上午8、9點以前,地表的氣溫低於天空中大氣的氣溫,大氣停止了上下對流,出現了氣象學上所講的“氣溫逆增”現象。只有等9點以後,地面氣溫漸漸升高,大氣開始對流,汙染了的空氣向高空擴散,地面的空氣變得潔淨,才能開始鍛鍊。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盲目早起,總是在廢氣中鍛鍊,結果是越鍛鍊對身體的危害越大,經常容易出現頭暈、乏力、咳嗽等症狀。這些體現了“自然觀”理念。
就飲食而言
針對陽虛質人宜食甘溫益氣之品、陰虛質人常吃生津養陰食物、痰溼質人以甘平滲溼的飲食為主、溼熱質人則偏於食性甘涼的飲食等,就是在體質養生理論的指導下,辨體施養,體現了“個性化”理念;
就精神而言
“喜怒憂思悲恐驚”之七情偏勝傷髒的理論,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通過“借景調神”、“和血安神”、“運動移神”、“順時養神”、“讀書怡神”、“敬業聚神”等情志調攝,充分體現了中醫養生重視心理調適,重視身心俱養,很好的體現了“平衡觀”理念。
就運動養生而言
根據每人不同的體質和身體狀況,選擇動養或靜養。中醫認為,並不是動得越多越好,而是“動靜互涵”。這與世界衛生組織在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出的健康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其中“適量運動”的觀念與中醫的“動靜互涵”是一致的。體現了一個“平衡觀”。
由此可見,中醫獨特的“三觀”養生理念是“綱”,綱舉才能目張。尤其是中醫個性化養生這個“綱”,人們掌握了這個“綱”,在養生實踐中就會懂得,為甚麼“張三可以多吃水果,而我是陽虛體質,我不適合”;為甚麼“李四可以舒服的常做溫灸療法,而我不能,因為我是陰虛體質”;為甚麼酷愛辣椒的人,在秋季要少吃;為甚麼喜歡晨練的人,冬季卯時以前(5~7點)不宜到戶外鍛鍊;為甚麼出生在上海的女孩子皮膚姣好,但到了西南或中原地區工作後就需要經常去做美容護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些因不同體質、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地區而採取不同的養生方法的“個性化”養生理念,是中醫養生的鮮明特徵,是中醫養生“三觀”理念中最具時代特徵的一觀,是中醫養生獨具強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如果這些理念能夠牢牢的掌握在百姓的手中,就不會被所謂:“一天一斤綠豆通吃共養”的謬論所迷惑,能夠正確指導百姓的養生實踐。這樣,中醫養生才能真正成為現代自我保健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