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風溼因子(RF)
類風溼因子除見於類風溼關節炎外,亦見於其他風溼免疫性疾病、非風溼性疾病、甚至健康人。
臨床上類風溼因子陽性需從多方面考慮:
(1)病毒感染性疾病,如肝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2)慢性細菌性疾病,如結核、麻風、亞急性心內膜炎;
(3)其他風溼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
(4)放射性治療或細胞毒藥物治療後的新生腫瘤;
(5)寄生蟲感染,如錐蟲病;
(6)甚至部分健康人。
2、血沉(ESR)
血沉即紅細胞沉降率,是指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速度。目前採用魏氏法測定的血沉值,是指第一小時末紅細胞在血沉管中垂直下降的毫米數。正常血沉值,健康成年男性小於15mm/h,女性小於20mm/h。影響血沉的因素很多,故血沉為非特異性指標。但如果血沉持續明顯增高,多提示有病變存在。一般認為,用魏氏法測定的血沉,達25mm/h為輕度增快,達50mm/h為重度增快。在生理情況下,如婦女月經期、妊娠3個月以上及60歲以上的高齡者,血沉可以輕度增快。
血沉增快主要見於以下幾種病理情況:
(1)各種炎症:如結核病、風溼熱等,臨床上常用來判斷病情的活動性及作為動態觀察指標。
(2)組織損傷及壞死:如手術或外傷後、心肌梗死等。
(3)惡性腫瘤:可作為惡性腫瘤篩選及療效判斷的標準。
(4)高球蛋白血癥: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
(5)貧血。
(6)高膽固醇血癥。
3、抗核抗體(ANA)
4、 ENA多肽抗體譜
抗ENA抗體是一種針對細胞核內可提取核抗原的自身抗體,因其抗原可溶於等滲鹽水中,故又稱之為鹽水可提取核抗原。由於其中的抗原成分較複雜,因此也構成抗ENA抗體譜。
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抗Sm抗體
以病人名字(Smith)命名。抗Sm抗體對早期、不典型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2)抗nRNP抗體
由於其富含尿嘧啶(U),通常又把nRNP稱為U1RNP。抗U1RNP抗體在混合性結締組織病中幾乎均為陽性,且表現為高滴度,是診斷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的重要指標。它還是區分結締組織病和非結締組織病的有力指標;
(3) 抗SSA抗體和抗SSB抗體
這兩種抗體與乾燥綜合徵相關,在原發性乾燥綜合徵患者中,抗SSA抗體和抗SSB抗體的陽性率分別為60%和40%,但其他結締組織病中,這兩種抗體也可存在。抗SSB抗體較抗SSA抗體診斷乾燥綜合徵的意義更大;
(4)抗Scl-70抗體
因該抗體主要在系統性硬化病中出現,且其抗原分子量為70kD而得名。抗Scl-70抗體是系統性硬化病很特異的抗體,其他結締組織病很少檢出此抗體;
(5)抗Jo-1抗體
以病人名字John而得名。抗Jo-1抗體被視為多發性肌炎的標記抗體,在其他風溼病中很少出現;
(6)抗rRNP抗體
常常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期中及有內臟損害(如腦病)的患者中存在,與抗dsDNA抗體的消長相平行。該抗體在活動期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中陽性率可達40%,是對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有價值的抗體;
(7)抗RA33抗體
該抗體在早期類風溼性關節炎中可以出現,有利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早期診斷。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均不出現此抗體,因此目前認為抗RA33抗體是鑑別類風溼性關節炎與其他關節炎的指標之一。
5、抗雙鏈DNA抗體(抗ds-DNA抗體)
70%的狼瘡患者在其疾病的某些階段都會出現抗ds-DNA抗體。它對於診斷狼瘡的特異性為95%,因此有很高的診斷價值,且與SLE的活動相平行,並可作為治療的估價。隨著疾病活動的控制,抗dsDNA抗體滴度可以下降或消失。抗dsDNA抗體與DNA結合成為免疫複合物在腎小球基底膜沉積,或抗dsDNA抗體直接作用於腎小球抗原造成SLE患者的腎損害。但是,有的無症狀患者也會有持續高水平的抗ds-DNA。
6、抗環瓜氨酸抗體(CCP)
抗CCP 抗體檢測的主要臨床意義在於:
(1)對類風溼關節炎診斷的特異性高(90. 4%~98%),敏感性也不差(46. 6 %~75. 8 %)。與類風溼因子的診斷敏感性相當,但特異性更高,與抗核周因子抗體的特異性相當,而敏感性更高。雖然抗CCP抗體、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與類風溼因子有較高的一致性,但不能相互替代,如果同時檢測這4種抗體,能進一步提高診斷的特異性。
(2)有助於類風溼關節炎的早期診斷:該抗體可先於疾病的臨床表現出現,因此可預測患者從一般關節炎向類風溼關節炎發展。它對類風溼關節炎預測的敏感性為73. 3 %,特異性為92. 6 % ,陽性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1. 7 %和75. 7 %,優於類風溼因子和抗核周因子抗體。
(3)可能與類風溼關節炎的活動性相關,但這需要大量病例資料研究予以證實。
(4)提示預後情況:近年來,有研究發現,抗CCP 抗體陽性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的骨破壞比陰性患者更嚴重,抗CCP抗體的含量與類風溼關節炎的病情嚴重程度及發展有關。濃度的高低可有助於判斷預後,濃度高往往提示預後不佳,發生關節侵蝕的危險大。
7、葡萄糖6磷酸異構酶(GPI)
類風溼性關節炎(RA)患者和約64%的健康人群與類風溼關節炎未控制的患者在血清中和關節腔積液內,存在GPI。主要有體內T細胞系統和B淋巴細胞系統產生分泌大量GPI抗原進入血清和關節腔內,使得血清中和關節腔內GPI濃度升高,是類風溼關節炎獨特的自身免疫生理功能。在RA患者有高效價的GPI存在,常伴有嚴重的關節功能受限。提示預後不良或治療過程中藥物沒有起到一定作用當RA患者用藥物治療好轉,血清和關節腔積液中GPI 降低,關節腫痛減輕。
8、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
是一種以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胞漿成分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是一種在多數原發性小血管炎疾病血清中檢測到的特異抗體。ANCA一般應用間接免疫熒光法(IIF)來檢驗,並根據其產生的三熒光形態將ANCA分為三種,一種在胞漿中呈粗大顆粒狀、不均勻分佈者稱胞漿型ANCA即cANCA;一種熒光沿細胞核周圍分佈呈線條狀者稱為環核型ANCA即pANCA;而在胞漿中分佈呈均勻顆粒狀,有時核周重染則稱為非典型型ANCA。但應當注意在IIF檢查中,pANCA與ANA很難區別,判斷結果時應當注意。ANCA的靶抗原主要有以下幾種,蛋白酶3(PR3),其為cANCA的主要靶抗原。髓過氧化物酶(MPO),其為pANCA的主要靶抗原。起臨床意義為,pANCA陽性主要見於顯微鏡下血管炎(MPA),ANCA相關性壞死性新月體腎炎(NCGN),炎症性腸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和SLE;cANCA陽性主要見於韋格納肉芽腫(WG),部分MPO;非典型ANCA見於囊性纖維化,感染性疾病和類風溼性關節炎。
9、抗線粒體抗體(AMA)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AMA陽性率可達90%以上,且抗體滴度甚高,半數以上病人可達1:200―1:6 000。膽總管阻塞性肝硬化、繼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抗線粒體抗體皆為陰性。阻塞性肝硬化患者陽性率在3%以下,而慢性活動性肝炎陽性率為90%。正常人陽性率低於1%。據此,抗線粒體抗體的檢查可作為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和肝外膽道阻塞性肝硬化症的鑑別診斷。另外,由於在慢性活動性肝炎時此抗體陽性率亦較高,故對鑑別診斷肝炎也有參考價值。
10、血常規
大部分風溼病會引起血常規異常,表現為白細胞減少或增高,血小板異常,甚至三系下降。
11、尿常規
系統性紅斑狼瘡會引起蛋白尿。
12、磁共振
隨著影像學的快速發展,其在風溼病診斷中的應用越來越重要和廣泛,尤其是計算機X線體層攝影(CT)與磁共振成像(MRI)的應用,使得某些疾病在早期即可得以明確診斷,為患者的診治提供了寶貴時間,減輕了患者的痛苦.磁共振在類風關、多發性肌炎/皮肌炎、骨關節炎等疾病中應用較多。
磁共振可判定滑膜炎症的宏觀狀況,如滑膜體積改變時的纖維蛋白滲出的程度和範圍、細胞浸潤、血管增生與肉芽腫(血管翳)形成、滑膜絨毛與滑膜肥厚等關節炎的早期及其病變活動度。還可分辨肌炎、筋膜緊張、脂肪滲透和肥厚及炎症消長情況。能清楚顯示頸椎脫位、脊髓壓迫和脊髓扭曲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