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生病需要開刀,聽起來是總是那麼的可怕,遺留後遺症、甚至會死亡,這種概念一直被大多數人深深印在腦子裡;每每和病人談話或者和朋友聊天都會提及。腦組織和其他組織一樣,也會生腫瘤,目前治療腫瘤的方法首選還是手術,既能做到腫瘤全切,又能最大限度保留神經功能,是現代神經外科追求的目標,也是廣義微創手術的理念。
記得上個世紀60年代,“開五個死四個,剩下一個是傻子”,成為被同業人員嘲笑話柄。那時顱內腫瘤診斷只能依靠神經內科醫生小錘子敲敲打打來診斷,難免出現誤差,當時手術條件也影響了手術效果。醫學影像學的快速發展讓我們始料不及,上世紀80和90年代CT和磁共振成像,讓我們真實的看到了顱內結構,腫瘤的形態、生長的方式,我們不再為是否生了腫瘤而困惑,清楚地判定腫瘤的位置,由此帶來神經外科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大腦深部腫瘤甚至腦幹腫瘤,一個個難題被攻克,一個個禁區被突破,巨大腦腫瘤被切除,患者依然恢復正常學習和工作,逐漸不再聽到”噢,你是萬幸啊!”的感嘆。
新世紀科技不斷在創新,CT升級了,64排、256排功能更加強大,連續的容積掃描,不再留有盲區,3D後處理立體觀察顱內腫瘤形態,甚至可以完成血管形態重建,無創血管造影成為現實,磁共振成像MRI後面跟隨者許多英文縮寫代碼:FMRI、MRS、DTI,連非專業醫生也搞不懂這些英文縮寫,當磁共振檢查時,語言功能區、肢體活動、軀體感覺、神經傳導束等等都能呈現我們眼前,通過計算顱內腫瘤代謝產物可以推斷腫瘤的性質。PETCT把同位素技術與CT結合,以糖代謝速度進行比較,確定是否是惡性腫瘤,是否轉移。幾乎解決了所有的診斷問題,為手術治療腦腫瘤做好了準備。
術中影像就像開車時的導航,隨時指引方向,近年來,術中磁共振、移動CT設備出現在大型醫院的手術間,可以獲得術中影像;術中B超同樣可以瞭解手術中的情況,高頻探頭在開顱後,沒有了顱骨的阻擋,可以超出腦實質、腦室,甚至可以通過中線超到對側,可以探查腫瘤位置、是否有腫瘤殘留,簡單易行可以在中等以上醫院廣泛使用。手術顯微鏡將組織放大10幾倍,清楚分辨腫瘤組織、血管,做到精細操作,大大減少對正常組織騷擾。
術中電生理檢測,把皮層腦電、皮層誘發電位、腦幹誘發電位、體感誘發電位、肌電等有機結合,多通道實時檢測肢體運動、感覺、顱神經和周圍神經功能、語言功能、大小便情況等等,為成功切除腫瘤,最大限度保留神經功能保駕護航。
我們真的要感謝時代,感謝科技的進步,時勢造英雄也許來源於紛亂的年代,科技和知識卻成就了一代醫生甚至大師。如果誰再問,開腦腫瘤會把人開傻嗎?我們可以輕鬆回答,那只是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