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頸椎外科,頸椎管內腫瘤並不少見。腫瘤易造成脊髓受壓,致癱率和致殘率高,甚至危及生命。近年來,隨著現代影像學技術和先進的外科手術的推廣應用,國內越來越多醫院的脊柱外科開展了頸椎管內腫瘤的診治工作,不少的文獻報道表明,其診斷的準確率和手術療效總體良好,但誤診、漏診和手術併發症等時有發生,從而影響手術療效,甚至引起嚴重後果。因此,如何提高頸椎管內腫瘤的診治水平很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和重視。
一、熟悉分類對診斷、治療和預後判斷的指導意義。
頸椎管內腫瘤可來源於椎管內各種組織,如脊髓膜、神經根、脊髓、血管、椎管壁組織及胚胎殘餘組織等。臨床上,通常根據腫瘤與脊髓、硬脊膜的關係將頸椎管內腫瘤分為三類,即髓內腫瘤,髓外硬膜下腫瘤和椎管內硬膜外腫瘤。
1、髓內腫瘤
約佔10%―20%。主要包括星形細胞瘤和血管瘤等。其中,星形細胞瘤屬於惡性腫瘤,預後差。因腫瘤位於脊髓內,且侵犯脊髓,術前脊髓功能往往已明顯受損,切除腫瘤時可引起或加重脊髓損傷。術後發生和加重截癱的可能性大。因此,術前應力求作出明確診斷,不要將其當髓外硬膜下腫瘤手術。同時,建議對此類腫瘤,手術最好與神經外科醫生合作,應用顯微外科技術分離、切除腫瘤,儘可能減少發生併發症。
2、髓外硬膜下腫瘤
約佔60%―70%。主要包括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脊膜瘤等,多為良性腫瘤,生長緩慢,預後良好。對此類腫瘤,應強調在儘量保留脊髓和神經根功能的前提下,完整切除腫瘤,以減少複發率。
3、椎管內硬膜外腫瘤
約佔10%―20%。包括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前者以神經纖維瘤、脂肪瘤、血管瘤為主。腫瘤完整切除相對容易。預後良好。後者多為轉移性腫瘤、淋巴瘤等,預後差。應注意尋找原發灶,視情況選擇治療方法。如病人一般情況較好,骨質破壞較侷限,可行手術治療。術後輔以放療或化療。
二、瞭解臨床特點對早期診斷和手術決策的價值。
頸椎管內腫瘤常無典型的臨床表現,其早期診斷往往較為困難。此外,其壓迫脊髓、神經根和周圍組織引起的上肢麻木、放射痛、手內在肌萎縮、下肢無力、步態不穩、錐體束徵陽性及膀胱括約肌功能障礙等,也難與其他脊髓疾患和脊髓壓迫症相鑑別。
1、上頸椎椎管內腫瘤的臨床特點。
上頸椎(C1-C2)是枕頸連接部位,解剖結構特殊而複雜。位於此區域的椎管內腫瘤具有如下臨床特點:1因椎管腔大於下頸椎,存在較大的代償間隙,當腫瘤小時不易發現,而發現時往往腫瘤已較大。因此,對於枕頸部出現慢性進行性加重疼痛,夜間痛者,應及時行頸椎MRI檢查,儘早作出明確診斷。2上頸椎管腔內有脊髓和延髓的延續部位,是與呼吸和心跳中樞具有密切聯繫的重要結構,位於上頸椎的椎管內腫瘤,其體積較大,與周圍組織粘連較緊密,分離切除腫瘤常較困難。尤其位於腹側的腫瘤,術中可能影響呼吸和心跳機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上頸椎管內腫瘤手術的難度和風險明顯大於下頸椎。
2、下頸椎椎管內腫瘤的臨床特點。
發生在下頸椎(C3-C7)的椎管內腫瘤具有如下的臨床特點:1因下頸椎椎管較上頸椎小,頸髓較粗,其代償間隙小,發生腫瘤後症狀出現早,且根性症狀重。應注意與其他頸椎疾患和脊髓壓迫症相鑑別,及時行頸椎的MRI檢查。曾遇到多例患者,行普通頸椎MRI檢查未見異常改變,但行增強MRI檢查後發現存在腫瘤。因此,為防止漏診,對可疑患者,必要時應行增強MRI檢查。2下頸椎椎管內腫瘤,由於椎管腔較小,分離切除腫瘤時易損傷脊髓和神經根。因此,術中應力求細緻精巧,達到既要完整切除腫瘤又不損傷脊髓和神經根的要求。
三、掌握手術要點和技巧是確保療效和預防併發症的關鍵。
1、手術應在全麻插管下進行。
切除頸椎管內腫瘤,通常需採取俯臥位,手術時間長,術中對呼吸和循環系統可能造成影響,尤其是切除上頸椎椎管內腫瘤更易發生意外情況。因此,術中麻醉管理顯得非常重要。為確保手術能安全、順利的完成,應強調手術必須在全麻插管下進行。
2、切斷齒狀韌帶。
齒狀韌帶位於頸髓兩側,呈三角形,起於軟脊膜,其尖端穿越蛛網膜止於硬脊膜內面。對頸髓具有固定作用,防止左右擺動,在行髓外硬膜下腫瘤切除時,為避免在分離和切除腫瘤時對頸髓過度牽拉,應切斷手術區域的齒狀韌帶。但在切斷齒狀韌帶時應注意仔細顯露和操作,避免損傷脊髓和神經根。
3、牽吊和填充技術。
在分離切除位於髓外硬膜下或椎管內硬膜外腫瘤時,當部分顯露後,應在腫瘤包膜上用縫線牽吊,然後從腫瘤下方或上方開始,逐漸向周圍分離。同時在牽吊下邊分離腫瘤,邊用明膠海綿充填,這樣,既有利於切除腫瘤,也可達到止血目的。特別是對體積較大的腫瘤,因其切除後留下的空間較大,往往術中出血多,止血困難。如在分離切除腫瘤的同時用明膠海綿充填可達到滿意的止血效果。
4、啞鈴狀腫瘤宜行分次手術。
位於頸椎管內的神經鞘瘤,可沿神經根生長,穿過椎間孔到達椎管外,形成啞鈴狀。以往有學者主張,對此種腫瘤,如完全切除困難,可只切除椎管內部分,而位於椎間孔外的部分可保留之,以避免因損傷椎動脈和椎靜脈而造成不良後果。此外,此類腫瘤生長緩慢,手術時已行全椎板切除減壓,術後即使存留腫瘤增大,一般不會造成對脊髓或神經根壓迫。近年來,隨著現代影像學技術和手術方法的不斷改進,以及術中麻醉管理和術後ICU的不斷進步,上述觀點受到了質疑。目前,大多數學者主張,對此類腫瘤,應採用一期前後路或分次前後路手術切除腫瘤。雖然已有不少採用一期前後路手術切除腫瘤的成功報道。但認為此類腫瘤屬良性腫瘤,生長緩慢,為確保手術安全和減少併發症,以行分次前、後路手術切除腫瘤為宜。根據腫瘤的部位和大小,可採取先行後路或前路手術,三週後再行前路或後路手術。
5、重建枕頸部穩定和下頸椎選擇性內固定術。
切除頸椎管內腫瘤後,重建和維持頸椎穩定性非常重要。切除上頸椎椎管內腫瘤,往往需要切除C1後弓和C2椎板,術後可發生枕頸部不穩。因此,在切除上頸椎管腫瘤的同時應行枕頸融合內固定術。近年來,不少文獻報道證實,枕頸融合內固定術對重建枕頸部穩定,特別是抗旋轉具有重要作用。切除下頸椎椎管內腫瘤需行全椎板切除。目前,全椎板切除後是否需行內固定重建穩定性仍存在爭論。但不少學者認為,如切除三個以上椎板應考慮穩定性重建。近年來,不少研究證明,頸椎側塊螺釘內固定術是行椎板切除後維持頸部曲度,防止後凸畸形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