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24 15:51

       一、射頻消融技術的原理和STARmed射頻消融治療系統   

       射頻消融(rfa) 是一種微創介入治療方法,1990 年rossi和mc gahan等最先報道rfa 應用於動物肝臟組織的消融,隨後用這一技術治療人類的肝臟腫瘤。目前,rfa 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全身多種器官的疾病,除了可以滅活腫瘤,還能減少瘤負荷達到止痛、降低激素分泌等目的,此外還有研究將其應用於非腫瘤疾病如治療脾功能亢進(脾亢)等。rfa 是一種腫瘤熱療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熱能損毀腫瘤組織,由電極發出射頻波使其周圍組織中的離子和極性大分子振盪撞擊摩擦發熱,將腫瘤區加熱至有效治療溫度範圍並維持一定時間以殺滅腫瘤細胞。同時,射頻熱效應能使周圍組織的血管凝固,形成一個反應帶,使之不能向腫瘤供血而防止腫瘤轉移。另外,rfa 不但可以殺滅腫瘤,也可以增強t 淋巴細胞、nk 細胞、紅細胞等免疫狀態,從而起到非特異性腫瘤殺滅作用。

    STARmed射頻消融治療系統是目前唯一可使用移動消融技術的射頻治療系統,用於甲狀腺結節消融治療的射頻消融電極針均為18G(直徑1.25毫米)中空水循環電極針,可以在減少創傷的同時有效避免了射頻消融過程中組織的碳化,有利於治療後的甲狀腺結節吸收縮小;唯一可單側消融的射頻電極針,在消融諸如喉返神經旁的結節時可只針對病灶形成半月形消融區而不向喉返神經等重要臟器組織進行消融。在治療中,主機採用連續輸出模式和自動阻抗控制的功率輸出保障電極針可進行移動消融(Moving Shot),是將甲狀腺良性結節和腫瘤設想為多個小的消融單位,將電極針自峽部送至結節遠端,退針移動中進行消融的技術。超聲引導下對甲狀腺良性結節及腫瘤移動射頻消融順序:下-中-上、遠-近、遺漏補充,可實現消融完全覆蓋結節及腫瘤。

二、甲狀腺射頻治療技術的動物實驗研究

2000年Hajime Kanauchi等首先在一頭重20kg的豬身上進行B超引導下的甲狀腺射頻消融的動物實驗,當時僅僅對甲狀腺射頻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做了簡單的觀察。E.J.Hanly等報道對8頭重35-45kg的豬行B超引導下行甲狀腺射頻消融,射頻能量設定為500J,1000J,1500J,射頻部位定在甲狀腺中心,術後測定甲狀腺功能,甲狀腺免疫球蛋白,甲狀旁腺素;觀察有無喉返神經損傷的出現,結果顯示甲狀腺射頻消融治療並不會引起甲狀腺激素的異常釋放,短期(3個月內)亦未見引起自身免疫異常的徵象,當射頻針距甲狀腺被膜37.5px以上時,喉返神經未見損傷。

雖然動物實驗證實了甲狀腺射頻消融技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仍然有些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如甲狀腺射頻毀損灶的影像學及組織病理的變化規律;在甚麼情況下容易出現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的損傷(特別是接近甲狀腺被膜的操作);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損傷後的轉歸及預後;射頻治療會否增加甲狀腺與周邊組織的粘連,增加治療失敗後手術治療的風險;射頻治療會否增加感染及自身免疫反應等。

三、甲狀腺射頻消融技術的臨床應用

    2001年Dupuy D等最早將射頻消融用於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手術後復發的治療。目前臨床上用於甲狀腺疾病治療的主要是B超引導下射頻消融,設備主要是冷循環射頻系統,操作前多使用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病人不能耐受時也可以使用頸叢麻醉。現主要用於治療一些相對較小的良性結節,一些自主高功能性腫瘤,不能完全切除的甲狀腺癌或甲狀腺癌術後復發,不願手術的患者;隨著B超技術的不斷髮展,現高頻超聲可以清晰的顯示直徑2mm的甲狀腺結節。行射頻消融時,B超引導下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針尖部位呈不規則回聲增強變化,這可以大致判斷最終所引起組織凝固壞死的範圍,保證操作範圍遠離甲狀腺被膜以內,定位相對準確,一般操作時中心灶的溫度保持在60―80攝氏度,而有效範圍之外的溫度多在40度以下,這樣可以避免喉返神經的損傷;且射頻針非常纖細,不會在頸部留下明顯的瘢痕,操作簡便,費時短,但對於靠近甲狀腺被膜的腫瘤,由於接近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操作時往往比較謹慎,容易治療不徹底。

四、甲狀腺射頻消融治療的效果

    採用STARmed射頻消融治療系統,Jeong等對236例甲狀腺功能正常患者的301個良性甲狀腺結節行超聲引導下經皮射頻消融,隨訪1―41個月,結節體積縮小84.11%,無嚴重併發症,證實射頻消融是一種安全有效的縮小甲狀腺結節的方法。Baek等對111例126個無功能的良性甲狀腺結節患者進行4年平均49個月的隨訪結節體積縮小率達到了93.4%且美觀和症狀方面都得到了明顯的緩解;其在對消融次數的研究中提出<20mm的結節可以一次達到完全消融;在一項聯合13家中心對併發症的研究中得出1459例病人射頻消融1543病灶而併發症發生率僅為3.3%,目前國內甲狀腺射頻也已在幾家大型的醫院開展,但未見有關的文獻報道。

    雖然甲狀腺射頻治療已經在臨床上證實其有效性及可行性,且已有一些有關治療效果的隨訪結果的報道,但由於報道的例數不多,隨訪時間不長,且缺乏與手術及其他治療方法短期及長期治療效果的臨床對照研究,有關其治療的近期及遠期效果,治療後效果的評價時間及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

五、甲狀腺射頻消融的併發症 

    Jeong等報道射頻消融治療236例良性甲狀腺結節,有3位(1.3%)患者術後出現暫時的喉返神經麻痺,大約2個月左右均恢復正常。在一項聯合13家中心對併發症的研究中得出1459例病人射頻消融1543病灶而併發症發生率僅為3.3%。目前甲狀腺射頻消融治療在臨床上開展的時間及範圍都有限,且治療時特意為避免喉返神經的損傷,射頻針往往距甲狀腺被膜較遠,一般在12.5px以上,這樣必定限制其應用範圍,影響其治療效果,因而如何建立甲狀腺射頻治療的標準,擴大其適用範圍,同時避免喉返神經的損傷有待更多臨床病例的觀察總結。此外,射頻消融技術的主要原理是熱效應引起異常組織的凝固性壞死,熱反應及凝固性壞死組織都可以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有導致甲狀腺發生自身免疫應答,引起甲狀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至於是否會出現這方面的不良反應還有待驗證。其他甲狀腺射頻消融治療後常見的不良反應有疼痛,皮下血腫等,但多為暫時性的,經過較短的時間(一般1周左右)後症狀往往能消失,影響不大。

結語:

    雖然甲狀腺射頻治療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已經得到證實,且已逐漸在臨床上開展,相比較於手術,其微創性毋庸置疑,但由於應用時間相對較短,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範,其安全性及適用範圍,併發症的發生,治療失敗後是否會增加手術處理的風險和難度等問題,復發幾率及長期效果,會否引起甲狀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都有值得更多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作進一步探索。

甲狀腺結節射頻消融治療(STARmed)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