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體質虛弱稱體虛,把疾病的氣血陰陽不足稱虛證。冬令調補是中醫的一大特色。《內經》有“秋冬養陰”、“陰精所奉其人壽”之訓,人體只有在秋冬養好陰,藏好陰,春夏才能有生和長的資本。也是說人應該順應自然變化,並在自然的生長收藏的規律下和諧生活。這是“勿逆天時,是謂至治”的思想在秋冬季節治療中的體現。選用膏滋藥是比較合適的一種進補形式。隨著季節的變化,目前已是寒露節氣,氣溫下降,萬物漸顯肅殺,又到冬令調補時。
辨證進補是冬令進補的重要原則,就是一定要辨別虛證的類別是氣虛還是血虛,是陰虛還是陽虛,抑或是氣陰兩虛、氣血兩虛等,方能進行針對性的進補,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氣陰兩虛者則補氣養陰,氣血兩虛者則補氣養血。冬令進補不當,也會出現種種副作用。臨床所見,不少人在冬季服用膏方後出現胸悶嘔吐、腹脹、腹瀉、胃口減退、口乾口苦、頭暈不適等症狀,都是補不對症、補不得法、缺乏整體觀念造成的。“進補必須識補”,補亦有道,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深邃的內涵,若盲目進補,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我院膏方在顏德馨教授帶領下,主張當以陰陽平衡為綱,氣血流暢為目,針對不同的病症辨證施治,進補當以平衡為貴。補法是利用藥物的偏勝之性來糾正人體中陰陽氣血不平衡的療法,進補的目的是調理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各方面的不足,使機體恢復平衡,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平衡是中醫養生和治病最基本的主體思想,若補其有餘,實其所實,往往會適得其反,強調進補當以辨證論治為綱,遵循缺甚麼補甚麼的原則。在用藥上強調動靜結合,尤其必須佐以運脾之品,以利於膏方的吸收而發揮其治病和調補作用。膏方選藥,因人制宜,施以平補、調補、清補、溫補、峻補之外,還必須根據疾病的性質,配以調理氣血的藥物,強調進補莫與氣血為難,促使機體氣血流暢,消除代謝產物,使臟腑恢復和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保持動態平衡,也是一種進補的方法,以求“血脈相通,病不得生”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