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AT9中的20項建議中,最為重要的包括:對於無症狀外周動脈疾病患者,或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患者,建議應用阿司匹林(75-100mg/d)(2B)作為一級預防措施;對於有症狀的外周動脈疾病患者(無論是否接受干預治療,外周動脈架橋手術或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建議長期阿司匹林(75-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進行二級預防(1A);建議不要聯合應用華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療症狀性外周動脈疾病患者(1B);對於外周動脈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與支架置入術的患者,建議單一抗血小板治療(2C);對於嚴重的間歇性跛行患者,除運動療法和戒菸外,建議西洛他唑(100mgbid),聯合基礎二級預防治療,阿司匹林(75-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2C);對於不能進行血運重建的重症肢體缺血,或靜息痛患者,建議使用前列腺素類藥物(2C);對於急性血栓形成,或急性動脈栓塞肢患者,建議首選手術開通栓塞血管,而非動脈溶栓治療(1B)。
背景:
ACCP在以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栓預防和治療指南基礎上,收集了新的循證醫學證據,對指南進行了升級和修改,今年初出臺了第九版指南,包括各個方面和領域。
在本部分中,重點討論外周動脈疾病(PAD)的抗栓治療。PAD患者往往存在其他血管床的動脈硬化病變,其主要死亡原因是心梗或腦卒中。因此,這類患者抗栓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預防血管事件和死亡的發生,同時,提高患者跛行距離、生活質量、緩解靜息痛,以及保存肢體等。
PAD有著不同的分類方式,在本指南中,PAD可歸納為:無症狀PAD,臨床無肢體缺血表現,但上肢和下肢血壓比值(ABI)測定,或者其他影像學檢查顯示存在下肢血管病變;症狀性PAD,包括間歇性跛行和重症下肢缺血。外周動脈疾病直接導致肢體血液供應不足,表現為肢體運動能力和耐力的降低,也就是行走能力的降低,這時我們稱之為間歇性跛行(IC);慢性缺血持續加重,血液供應不足以維持靜息狀態,則會出現靜息痛、潰瘍甚至肢體壞疽,這時稱之為重症下肢缺血(CLI),是一種威脅肢體存活的狀態;而另一種直接威脅肢體存活的狀態是急性的肢體缺血,動脈栓塞或者急性動脈血栓形成,稱之為急性下肢缺血(ALI)。
內容解讀
1、無症狀PAD患者的一級預防
無症狀PAD患者的一級預防主要是為了防止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延長患者的壽命。ABI值的測定,也就是肱動脈壓/踝動脈壓,是確立無症狀PAD的重要依據。文獻表明,ABI值£0.9,是獨立的心、腦血管事件危險因素,也使得弗拉明戈危險評分(Framingham
risk score,評估血管事件發生的危險程度)翻翻。對於這類患者,指南指出,應給以每天75-100mg阿司匹林。對於存在中度危險以上血管事件發生的患者,更為適合長期服用。
2、症狀性PAD患者的二級預防
和無症狀PAD一樣,症狀性PAD患者的二級預防目的仍然是降低血管事件的發生。但這類患者的病情更重,血管事件發生的幾率更高,預防的意義更大。證據表明,單一的阿司匹林即可很好的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而且,Meta分析也並未顯示出氯吡格雷的優勢,但仍然可以作為預防手段之一,尤其是對消化道出血風險更高的患者。
在是否需要進行雙抗的問題上,文獻表明儘管非致命性卒中的發生有所降低,但非致命性顱外出血的風險同時提高,雙抗的意義和證據均顯不足。指南同時涉及到了華法林聯合阿司匹林的預防問題,從總體轉歸看,出血風險更多,而並沒有增加收益。因此在指南中以上兩方面內容均被列為不推薦項目。即在症狀性PAD的二級預防中,不推薦應用雙抗,或者華法林聯合阿司匹林。
3、間歇性跛行患者的抗栓治療
IC是症狀性PAD的一類,首選的治療策略仍然是二級預防的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配合相應的運動訓練,以及戒菸治療,運動能力和耐力往往就會有所提高。而對於仍然不能提高間歇性跛行距離的患者,證據表明西洛他唑100mg每日2次,比安慰劑可以明顯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最大跛行距離;然而,對於總體死亡率而言,西洛他唑的應用並沒有使之受益。
對於其他臨床應用的藥物,如己酮可可鹼、肝素、前列腺素等等,文獻中並沒有證據支持可以提高IC患者的跛行距離。因此,在本節中,指南推薦對於接受二級預防的IC,如果運動訓練和戒菸不能改善運動能力,可以加用西洛他唑。
4、重症下肢缺血的抗栓治療
重症下肢缺血是威脅肢體存活的嚴重情況,這樣一群患者往往需要積極的血管重建治療。血管重建後的藥物治療在下面的章節中有相應的介紹。對於不能進行血管重建的患者,藥物治療方面,指南指出:應用前列腺素類藥物,可以緩解靜息痛、促進潰瘍癒合;但這類藥物的應用並不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同時,此藥的耐受性較差,約75%的患者有副反應,包括:頭痛、噁心、嘔吐、腹瀉、潮紅等等。這類患者的二級預防治療同樣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說前列腺素的治療是在積極的抗血小板治療基礎上的。
5、症狀性PAD的介入治療
對於重症下肢缺血需要血管重建治療,對於難治性IC患者同樣需要血管重建治療。經皮腔內成型術(無論是否放置支架)是目前流行的治療策略之一,而且隨著腔內介入技術的進步,以及介入器材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這項治療策略。
指南中引用Cochrane分析,將臨床實驗證據綜合分析,顯示:介入治療後(無論是否放置支架)阿司匹林聯合潘生丁治療與安慰劑相比可以有效的降低再堵塞率;而在比較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藥物間的差別時,未得到陽性結果。其中還有一項實驗,納入了179人,比較介入術後1周內分別應用靜脈普通肝素和皮下那曲肝素,然後持續阿司匹林治療,結果顯示那曲肝素組降低了再狹窄和阻塞率(OR, 0.35; 95% CI,0.19-0.65);但截肢率方面卻無差別(OR, 1.0; 95% CI,0.20-5.10)。故此,指南建議PTA術後採用抗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75-100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一期的支架植入是否優於單純PTA,目前仍有爭議。最近的一項納入了10個RCT實驗研究的Meta分析顯示,常規的支架植入在股N動脈病變中,可以降低再狹窄的發生,但對目標血管的重建並非必要,而且總體轉歸併無提高。不過,事實上,支架的植入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關於支架植入和單純PTA術後的抗栓治療,目前沒有相關的RCT實驗研究。因此,支架植入術後的抗栓治療經驗基本來自於心臟冠脈支架的植入研究,證據屬於間接支持,力度在PAD中並不充分。而且,外周血管的直徑遠較冠脈直徑更粗。因此,指南推薦一期支架植入術後給予單純的抗血小板。而對於肢體缺血風險較高,且能良好控制出血併發症的患者可以選擇雙抗治療,但在指南中並未作為建議項目列出。
6、外周動脈架橋術後的抗栓治療
外周動脈架橋術是治療症狀性PAD的另一項有效措施。其基礎治療和症狀性PAD並無區別。Cochrane分析顯示(包含6個RCT研究數據):阿司匹林+潘生丁和安慰劑相比,可以降低22/1000的血管堵塞;34/1000的截肢發生;可能降低非致命心梗的發生;不過,不能減低非致命腦梗的發生;同時增加了8/1000的大出血發生率。顯示出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的有效性。
在其他的實驗研究中,涉及到阿司匹林+/-潘生丁vs 低分子肝素、肝素、華法林、吲哚布芬、己酮可可鹼、前列腺素類等藥物。結果顯示並不優越基礎的抗血小板治療。CASPAR實驗是關於雙抗和單一阿司匹林的比較(氯吡格雷+阿司匹林vs 安慰劑+阿司匹林),對於膝關節下架橋的患者,兩者的截肢率、死亡率和出血風險方面均無明確差別。不過進一步的亞組分析卻顯示,對於人工血管材料的架橋,雙抗優越單抗治療。而對於自體靜脈橋血管,兩者無差異。這也是指南中推薦膝關節下人工血管架橋術後應用雙抗治療(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75-100mg/d)的依據。
7、急性動脈缺血的抗栓治療
急性下肢缺血是指通往下肢的血流的突然中斷,除外傷外,常見的原因是血栓形成或栓子栓塞。其中80%的外周動脈栓塞來自心臟,栓子還可能來自主動脈、外周血管;甚至靜脈系統(房缺、動脈導管未閉);血栓形成通常是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發生的,往往存在豐富的側枝,對肢體的威脅可能相對較小。因此,一旦診斷確立,即應開始給予全身的抗凝治療。但事實上,目前沒有相應的臨床證據支持,更沒有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的比較。所以,儘管指南中推薦這一做法,級別並不高(2C)。
快速的血流重建是緩解症狀,保存肢體的重要措施,但臨床上也沒有相關的比較開通血液和單純抗凝間比較研究,也許是基於倫理的問題。因此,和全身抗凝一樣,也是2c級的推薦,建議積極的開通血流治療。
儘管導管溶栓治療在急性下肢缺血中有很多潛在的優勢,但Meta分析顯示,直接導管溶栓的治療效果和手術開通結果相當,然而,溶栓治療30天內風險更高,包括卒中和大出血。同時患者接受評估的次數和總體費用也更多、更高。因此,在本指南中對於急性下肢缺血,推薦首選手術開通阻塞血管。
對於選擇了導管溶栓的患者,指南指出,以往的靜脈溶栓途徑已被目前的導管直接溶栓所取代。RCT研究表明,組織凝血酶元激活劑(rt-PA)的溶栓效果優於鏈激酶,降低了30天內的截肢率,出血併發症相當;但鏈激酶存在過敏反應問題。而和尿激酶相比,rt-PA在截肢率、肢體存活率和出血併發症方面基本相當。由此,指南推薦應用rt-PA或尿激酶。
8、頸動脈狹窄的抗栓治療
頸動脈狹窄是外周動脈疾病的一種類型,它可以和CAD、PAD共存,文獻報道男性發病率約為50歲以下0.2%,大於80歲則為7.5%。在卒中雜誌上有針對顱外血管病變診斷和治療指南。在本部分中,主要涉及到的內容包括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的抗栓治療、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抗栓治療,以及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的抗栓治療策略。
對於無症狀頸動脈狹窄和無症狀PAD一樣,根據危險因素分層,進行一級預防治療,以便良好控制血管事件發生。
對於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推薦進行二級預防,即長期應用抗血小板治療,氯吡格雷,腦康平(Aggrenox,緩釋雙嘧達莫200mg加小劑量阿司匹林25mg),或單一阿司匹林,但前兩者的效果優於單一阿司匹林。
對於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治療原則為二級預防。目前,沒有太多的證據研究應該何時該給予抗栓治療,維持多久?但和不抗板治療相比,抗栓治療有明顯的優勢;同時研究還顯示,小劑量的阿司匹林和大劑量同樣有效,而且出血併發症更低。
附指南內容:
1、對於無症狀PAD患者,我們推薦阿司匹林75-00mg/d (Grade 2B);
2、對於症狀性PAD,進行二級預防,推薦應用阿司匹林75-00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均為Grade 1A);我們不推薦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聯合應用(Grade 2B);不推薦抗血小板和華法林聯合應用(Grade 1B);
3、對於運動治療和戒菸治療無效的間歇性跛行患者,我們推薦西洛他唑聯合基礎的抗栓治療(阿司匹林75-100 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 (Grade 2C);不推薦應用己酮可可鹼、肝素、前列腺素藥物(Grade 2C);
4、對於症狀性PAD和重症下肢缺血,而不能進行血管重建的患者,我們推薦應用前列腺素類藥物聯合基礎的抗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75-100 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 (Grade 2C);
5、對於急性下肢缺血,我們推薦即刻的全身肝素抗凝治療(Grade 2C);我們推薦進行血流開通治療(手術或動脈內溶栓治療)(Grade2C);我們推薦手術治療優於動脈內溶栓治療(Grade1B);而在選擇應用動脈內溶栓藥物方面,推薦應用rt-PA,或者尿激酶(Grade2C);
6、對於PTA術後的患者,我們推薦長期阿司匹林75-100 mg/day,或者氯吡格雷75 mg/day (Grade1A);對於一期植入支架的PAD患者,我們推薦單一抗血小板治療(Grade2C);
7、對於外周血管架橋術後的患者,推薦長期應用阿司匹林75-100 mg/day,或者氯吡格雷75 mg/day(Grade 1A);我們推薦單一抗血小板治療,而非抗血小板聯合華法林治療(Grade 1B);對於膝關節下架橋,推薦雙抗治療(阿司匹林75-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 (Grade 2C);對於其他患者,推薦單一抗血小板治療 (Grade 2B);
8、無症狀頸動脈狹窄,推薦應用阿司匹林75-100mg/d (Grade2B);
9、對於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包括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推薦長期抗血小板治療,氯吡格雷75mg/d,腦康平25mg/200mg bid,或者阿司匹林75-100mg/d (Grade1A);而且,氯吡格雷、腦康平優於阿司匹林 (Grade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