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10 18:58

  摘要:

  在AT9中的20項建議中,最為重要的包括:對於無症狀外周動脈疾病患者,或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患者,建議應用阿司匹林(75-100mg/d)(2B)作為一級預防措施;對於有症狀的外周動脈疾病患者(無論是否接受干預治療,外周動脈架橋手術或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建議長期阿司匹林(75-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進行二級預防(1A);建議不要聯合應用華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療症狀性外周動脈疾病患者(1B);對於外周動脈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與支架置入術的患者,建議單一抗血小板治療(2C);對於嚴重的間歇性跛行患者,除運動療法和戒菸外,建議西洛他唑(100mgbid),聯合基礎二級預防治療,阿司匹林(75-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2C);對於不能進行血運重建的重症肢體缺血,或靜息痛患者,建議使用前列腺素類藥物(2C);對於急性血栓形成,或急性動脈栓塞肢患者,建議首選手術開通栓塞血管,而非動脈溶栓治療(1B)。

  背景:

  ACCP在以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栓預防和治療指南基礎上,收集了新的循證醫學證據,對指南進行了升級和修改,今年初出臺了第九版指南,包括各個方面和領域。

  在本部分中,重點討論外周動脈疾病(PAD)的抗栓治療。PAD患者往往存在其他血管床的動脈硬化病變,其主要死亡原因是心梗或腦卒中。因此,這類患者抗栓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預防血管事件和死亡的發生,同時,提高患者跛行距離、生活質量、緩解靜息痛,以及保存肢體等。

  PAD有著不同的分類方式,在本指南中,PAD可歸納為:無症狀PAD,臨床無肢體缺血表現,但上肢和下肢血壓比值(ABI)測定,或者其他影像學檢查顯示存在下肢血管病變;症狀性PAD,包括間歇性跛行和重症下肢缺血。外周動脈疾病直接導致肢體血液供應不足,表現為肢體運動能力和耐力的降低,也就是行走能力的降低,這時我們稱之為間歇性跛行(IC);慢性缺血持續加重,血液供應不足以維持靜息狀態,則會出現靜息痛、潰瘍甚至肢體壞疽,這時稱之為重症下肢缺血(CLI),是一種威脅肢體存活的狀態;而另一種直接威脅肢體存活的狀態是急性的肢體缺血,動脈栓塞或者急性動脈血栓形成,稱之為急性下肢缺血(ALI)。

  內容解讀

  1、無症狀PAD患者的一級預防

  無症狀PAD患者的一級預防主要是為了防止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延長患者的壽命。ABI值的測定,也就是肱動脈壓/踝動脈壓,是確立無症狀PAD的重要依據。文獻表明,ABI值£0.9,是獨立的心、腦血管事件危險因素,也使得弗拉明戈危險評分(Framingham

  risk score,評估血管事件發生的危險程度)翻翻。對於這類患者,指南指出,應給以每天75-100mg阿司匹林。對於存在中度危險以上血管事件發生的患者,更為適合長期服用。

  2、症狀性PAD患者的二級預防

  和無症狀PAD一樣,症狀性PAD患者的二級預防目的仍然是降低血管事件的發生。但這類患者的病情更重,血管事件發生的幾率更高,預防的意義更大。證據表明,單一的阿司匹林即可很好的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而且,Meta分析也並未顯示出氯吡格雷的優勢,但仍然可以作為預防手段之一,尤其是對消化道出血風險更高的患者。

  在是否需要進行雙抗的問題上,文獻表明儘管非致命性卒中的發生有所降低,但非致命性顱外出血的風險同時提高,雙抗的意義和證據均顯不足。指南同時涉及到了華法林聯合阿司匹林的預防問題,從總體轉歸看,出血風險更多,而並沒有增加收益。因此在指南中以上兩方面內容均被列為不推薦項目。即在症狀性PAD的二級預防中,不推薦應用雙抗,或者華法林聯合阿司匹林。

  3、間歇性跛行患者的抗栓治療

  IC是症狀性PAD的一類,首選的治療策略仍然是二級預防的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配合相應的運動訓練,以及戒菸治療,運動能力和耐力往往就會有所提高。而對於仍然不能提高間歇性跛行距離的患者,證據表明西洛他唑100mg每日2次,比安慰劑可以明顯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最大跛行距離;然而,對於總體死亡率而言,西洛他唑的應用並沒有使之受益。

  對於其他臨床應用的藥物,如己酮可可鹼、肝素、前列腺素等等,文獻中並沒有證據支持可以提高IC患者的跛行距離。因此,在本節中,指南推薦對於接受二級預防的IC,如果運動訓練和戒菸不能改善運動能力,可以加用西洛他唑。

  4、重症下肢缺血的抗栓治療

  重症下肢缺血是威脅肢體存活的嚴重情況,這樣一群患者往往需要積極的血管重建治療。血管重建後的藥物治療在下面的章節中有相應的介紹。對於不能進行血管重建的患者,藥物治療方面,指南指出:應用前列腺素類藥物,可以緩解靜息痛、促進潰瘍癒合;但這類藥物的應用並不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同時,此藥的耐受性較差,約75%的患者有副反應,包括:頭痛、噁心、嘔吐、腹瀉、潮紅等等。這類患者的二級預防治療同樣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說前列腺素的治療是在積極的抗血小板治療基礎上的。

  5、症狀性PAD的介入治療

  對於重症下肢缺血需要血管重建治療,對於難治性IC患者同樣需要血管重建治療。經皮腔內成型術(無論是否放置支架)是目前流行的治療策略之一,而且隨著腔內介入技術的進步,以及介入器材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這項治療策略。

  指南中引用Cochrane分析,將臨床實驗證據綜合分析,顯示:介入治療後(無論是否放置支架)阿司匹林聯合潘生丁治療與安慰劑相比可以有效的降低再堵塞率;而在比較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藥物間的差別時,未得到陽性結果。其中還有一項實驗,納入了179人,比較介入術後1周內分別應用靜脈普通肝素和皮下那曲肝素,然後持續阿司匹林治療,結果顯示那曲肝素組降低了再狹窄和阻塞率(OR, 0.35; 95% CI,0.19-0.65);但截肢率方面卻無差別(OR, 1.0; 95% CI,0.20-5.10)。故此,指南建議PTA術後採用抗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75-100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一期的支架植入是否優於單純PTA,目前仍有爭議。最近的一項納入了10個RCT實驗研究的Meta分析顯示,常規的支架植入在股N動脈病變中,可以降低再狹窄的發生,但對目標血管的重建並非必要,而且總體轉歸併無提高。不過,事實上,支架的植入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關於支架植入和單純PTA術後的抗栓治療,目前沒有相關的RCT實驗研究。因此,支架植入術後的抗栓治療經驗基本來自於心臟冠脈支架的植入研究,證據屬於間接支持,力度在PAD中並不充分。而且,外周血管的直徑遠較冠脈直徑更粗。因此,指南推薦一期支架植入術後給予單純的抗血小板。而對於肢體缺血風險較高,且能良好控制出血併發症的患者可以選擇雙抗治療,但在指南中並未作為建議項目列出。

  6、外周動脈架橋術後的抗栓治療

  外周動脈架橋術是治療症狀性PAD的另一項有效措施。其基礎治療和症狀性PAD並無區別。Cochrane分析顯示(包含6個RCT研究數據):阿司匹林+潘生丁和安慰劑相比,可以降低22/1000的血管堵塞;34/1000的截肢發生;可能降低非致命心梗的發生;不過,不能減低非致命腦梗的發生;同時增加了8/1000的大出血發生率。顯示出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的有效性。

  在其他的實驗研究中,涉及到阿司匹林+/-潘生丁vs 低分子肝素、肝素、華法林、吲哚布芬、己酮可可鹼、前列腺素類等藥物。結果顯示並不優越基礎的抗血小板治療。CASPAR實驗是關於雙抗和單一阿司匹林的比較(氯吡格雷+阿司匹林vs 安慰劑+阿司匹林),對於膝關節下架橋的患者,兩者的截肢率、死亡率和出血風險方面均無明確差別。不過進一步的亞組分析卻顯示,對於人工血管材料的架橋,雙抗優越單抗治療。而對於自體靜脈橋血管,兩者無差異。這也是指南中推薦膝關節下人工血管架橋術後應用雙抗治療(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75-100mg/d)的依據。

  7、急性動脈缺血的抗栓治療

  急性下肢缺血是指通往下肢的血流的突然中斷,除外傷外,常見的原因是血栓形成或栓子栓塞。其中80%的外周動脈栓塞來自心臟,栓子還可能來自主動脈、外周血管;甚至靜脈系統(房缺、動脈導管未閉);血栓形成通常是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發生的,往往存在豐富的側枝,對肢體的威脅可能相對較小。因此,一旦診斷確立,即應開始給予全身的抗凝治療。但事實上,目前沒有相應的臨床證據支持,更沒有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的比較。所以,儘管指南中推薦這一做法,級別並不高(2C)。

  快速的血流重建是緩解症狀,保存肢體的重要措施,但臨床上也沒有相關的比較開通血液和單純抗凝間比較研究,也許是基於倫理的問題。因此,和全身抗凝一樣,也是2c級的推薦,建議積極的開通血流治療。

  儘管導管溶栓治療在急性下肢缺血中有很多潛在的優勢,但Meta分析顯示,直接導管溶栓的治療效果和手術開通結果相當,然而,溶栓治療30天內風險更高,包括卒中和大出血。同時患者接受評估的次數和總體費用也更多、更高。因此,在本指南中對於急性下肢缺血,推薦首選手術開通阻塞血管。

  對於選擇了導管溶栓的患者,指南指出,以往的靜脈溶栓途徑已被目前的導管直接溶栓所取代。RCT研究表明,組織凝血酶元激活劑(rt-PA)的溶栓效果優於鏈激酶,降低了30天內的截肢率,出血併發症相當;但鏈激酶存在過敏反應問題。而和尿激酶相比,rt-PA在截肢率、肢體存活率和出血併發症方面基本相當。由此,指南推薦應用rt-PA或尿激酶。

  8、頸動脈狹窄的抗栓治療

  頸動脈狹窄是外周動脈疾病的一種類型,它可以和CAD、PAD共存,文獻報道男性發病率約為50歲以下0.2%,大於80歲則為7.5%。在卒中雜誌上有針對顱外血管病變診斷和治療指南。在本部分中,主要涉及到的內容包括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的抗栓治療、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抗栓治療,以及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的抗栓治療策略。

  對於無症狀頸動脈狹窄和無症狀PAD一樣,根據危險因素分層,進行一級預防治療,以便良好控制血管事件發生。

  對於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推薦進行二級預防,即長期應用抗血小板治療,氯吡格雷,腦康平(Aggrenox,緩釋雙嘧達莫200mg加小劑量阿司匹林25mg),或單一阿司匹林,但前兩者的效果優於單一阿司匹林。

  對於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治療原則為二級預防。目前,沒有太多的證據研究應該何時該給予抗栓治療,維持多久?但和不抗板治療相比,抗栓治療有明顯的優勢;同時研究還顯示,小劑量的阿司匹林和大劑量同樣有效,而且出血併發症更低。

  附指南內容:

  1、對於無症狀PAD患者,我們推薦阿司匹林75-00mg/d (Grade 2B);

  2、對於症狀性PAD,進行二級預防,推薦應用阿司匹林75-00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均為Grade 1A);我們不推薦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聯合應用(Grade 2B);不推薦抗血小板和華法林聯合應用(Grade 1B);

  3、對於運動治療和戒菸治療無效的間歇性跛行患者,我們推薦西洛他唑聯合基礎的抗栓治療(阿司匹林75-100 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 (Grade 2C);不推薦應用己酮可可鹼、肝素、前列腺素藥物(Grade 2C);

  4、對於症狀性PAD和重症下肢缺血,而不能進行血管重建的患者,我們推薦應用前列腺素類藥物聯合基礎的抗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75-100 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 (Grade 2C);

  5、對於急性下肢缺血,我們推薦即刻的全身肝素抗凝治療(Grade 2C);我們推薦進行血流開通治療(手術或動脈內溶栓治療)(Grade2C);我們推薦手術治療優於動脈內溶栓治療(Grade1B);而在選擇應用動脈內溶栓藥物方面,推薦應用rt-PA,或者尿激酶(Grade2C);

  6、對於PTA術後的患者,我們推薦長期阿司匹林75-100 mg/day,或者氯吡格雷75 mg/day (Grade1A);對於一期植入支架的PAD患者,我們推薦單一抗血小板治療(Grade2C);

  7、對於外周血管架橋術後的患者,推薦長期應用阿司匹林75-100 mg/day,或者氯吡格雷75 mg/day(Grade 1A);我們推薦單一抗血小板治療,而非抗血小板聯合華法林治療(Grade 1B);對於膝關節下架橋,推薦雙抗治療(阿司匹林75-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 (Grade 2C);對於其他患者,推薦單一抗血小板治療 (Grade 2B);

  8、無症狀頸動脈狹窄,推薦應用阿司匹林75-100mg/d (Grade2B);

  9、對於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包括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推薦長期抗血小板治療,氯吡格雷75mg/d,腦康平25mg/200mg bid,或者阿司匹林75-100mg/d (Grade1A);而且,氯吡格雷、腦康平優於阿司匹林 (Grade2B)。

抗血栓治療如何用於周圍動脈疾病?相關文章
提起動脈血栓,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腦血栓和冠心病,事實上下肢動脈血栓並不少見,發病後果也很嚴重。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也逐漸增高,動脈血栓也越來越多見。動脈血栓是怎麼形成的呢?可以打個比方,粥樣硬化的血管就好比常年使用的道路,路面不平整,車輛經過的時候難免顛簸,於是車速就下降了。為了維護道路,交通部門限制通車,路面破損的越嚴重,範圍越廣,能通過的車越少,最後只剩僅容一輛車通過的
發布於 2022-10-10 20:13
0評論
動脈血栓大多是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形成的。由於動脈中血流速度高,所以即使凝血過程被激活,在局部也不能積蓄足夠的凝血酶,只有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潰、內皮細胞受到損傷時才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造成管腔狹窄,使得局部積蓄有效濃度的凝血酶。凝血酶使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纖維蛋白而形成血栓。動脈粥樣硬化除了與一些先天性因素相關外,大多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飲食結構不合理,大量攝入高脂肪、高糖食物會增加患病幾率。
發布於 2024-02-09 20:54
0評論
抗血栓藥可分為抗凝血藥、抗血小板聚集藥和溶血栓藥三大類: A、抗凝血藥(anticoagulants)是一類干擾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的藥物,主要用於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B、抗血小板聚集藥分為三代:阿司匹林為第一代,噻氯匹啶為第二代,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為第三代。其中,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的問世是抗血小板治療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C、凝血中形成的纖維蛋白,可經纖
發布於 2024-04-24 02:21
0評論
周圍血管疾病,臨床上是心腦血管病以外的血管疾病的統稱,包括動脈、靜脈及淋巴三大系統的疾病。動脈疾病常見的有: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如老年人常見的動脈硬化性閉塞症,動脈栓塞;動脈擴張性病變,如動脈瘤;動脈炎症,如多發性大動脈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結節性動脈炎;外壓性病變,如胸廓出口綜合徵、動脈擠壓綜合徵;末梢動脈功能紊亂,如雷諾氏病(現象);其他還包括動靜脈瘻、糖尿病的周圍血管病變等。靜脈疾病有:淺
發布於 2023-03-29 03:06
0評論
抗凝治療法:動脈血栓形成的早期(或稱急性期)可用抗凝、祛聚及溶栓綜合治療。抗凝是動脈血栓的治療方法之一,它並不能溶解已經形成的血栓,但可通過延長凝血時間,預防血栓繼續發展,有利於促進早期血栓的自體消融。抗凝治療時間一般延續到患者恢復正常活動,然後再維持抗凝治療3~6個月。就此,大家可從下文中瞭解到動脈血栓的治療方法,望對動脈血栓的恢復有所幫助。 一般治療法:一般治療法是必用的動脈血栓的治療方法,
發布於 2024-02-09 21:21
0評論
1、血管源性動脈瘤、動脈硬化時動脈硬化粥樣物質形成的栓塞。大的栓塞可來源於大的動脈粥樣物質、血栓和膽因醇結晶的混合物,脫落到動脈循環。小的栓塞由於膽因醇結晶的釋放或由於潰瘍性動脈硬化斑點脫落引起。 2、醫源性。近年來由於廣泛開展心臟人工瓣膜轉換和人造血管移植,安置心臟起搏器、動脈造影、血液透析的動靜脈瘻、動脈內留置導管,大動脈反搏氣囊導管應用,都可能引起動脈栓塞。 3、心源性許多報道說明周圍動脈
發布於 2024-02-09 21:01
0評論
1、疼痛,疼痛往往是最早出現的症狀,逐漸向遠處伸延。約20%病人最先出現症狀是麻木,而疼痛並不明顯。 2、皮色和皮溫改變,肢體的血液循環障礙,皮膚呈臘樣蒼白。若血管內尚積聚少量血液,在蒼白皮膚間可出現散在小島狀紫斑。缺血進一步發展,肌肉可僵直,患肢皮溫下降,皮膚呈現花斑樣改變甚至發紫發烏。以肢體的遠段部分最明顯。皮溫改變實際上真正栓塞平面要低一個關節。腹主動脈末端栓塞者,皮溫改變約在雙側大腿和臀
發布於 2024-02-09 21:07
0評論
1、注意保暖。血管尤其是冠狀動脈冬季寒冷時容易收縮、痙攣,發生供血不足,並可能導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2、患者不宜晨練。因為睡眠時,人體人體各神經系統處於抑制狀態,活力不足,晨起時突然大幅度鍛鍊,神經興奮性突然增高,極易誘發動脈栓塞,冬季應該注意這個問題。 3、進補要適度。我國民間素有冬季進補的習慣,冬季人們運動本來就少,加之大量進補熱性食物和滋補藥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誘發動脈栓塞,因此
發布於 2024-02-09 21:14
0評論
1、甚麼是周圍血管病?發病率如何?周圍血管疾病是外周血管病的通稱。根據累及血管類型的不同,可以分類動脈病和靜脈病;根據病變類型的不同可以分為阻塞病和擴張病。主要包括動脈硬化閉塞症、腹主動脈瘤、胸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靜脈曲張、精索靜脈曲張、血栓性靜脈炎、脈管炎、布加氏綜合症、雷諾氏綜合症等。目前在臨床上常見且危害較大的疾病是動脈硬化閉塞症,病變多見於下肢動脈、頸動脈、鎖骨下動脈、腎動脈、腸繫膜上
發布於 2023-01-26 23:47
0評論
周圍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大眾對這類疾病的瞭解卻不一致,甚至一些非專科醫師也會出現誤診和漏診,如將典型的間歇性跛行當作腰椎間盤突出治療,或是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誤認為是丹毒。周圍血管疾病,臨床上是心腦血管病以外的血管疾病的統稱,包括動脈、靜脈及淋巴三大系統的疾病。動脈疾病常見的有: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如老年人常見的動脈硬化性閉塞症,動脈栓塞;動脈擴張性病變,如動脈瘤;動脈炎症,如多
發布於 2023-01-26 19:3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