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是一種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好發於青春期及成人皮脂溢出部位,如顏面,胸背等。國內研究顯示在12~25歲年齡段有95%以上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痤瘡。是一種多因素疾病,如內分泌,遺傳,感染,氣候變化,精神因素,營養等都與痤瘡的形成相關。其發病機制其中包括雄激素分泌對皮脂腺調控異常,皮脂分泌過多,毛囊皮脂腺導管堵塞,細菌感染和炎症反應。等因素有重要關係。
痤瘡皮膚病變按照其嚴重程度可分4度:
1、(I度)粉刺為主要的損害,可由少量丘疹和膿皰,總病灶數少於30個;
2、(Ⅱ度)有粉刺,並由中等數量的丘疹和膿皰,總病灶數在31~50個之間;
3、(Ⅲ度)有大量丘疹和膿皰,總病灶數在50~100個之間,結節小於3個;
4、(Ⅳ度)結節/腫性痤瘡或聚合性痤瘡,多數有疼痛並形成囊腫,病灶數在100個以上,結節/囊腫在3個以上。
西醫治療本病主要以維A酸類,抗生素,雌激素藥物治療為主,但有治療週期長毒副作用大、易反覆、30%胎兒致畸可能性等缺點,針灸作為祖國醫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固有思維中與神經性疼痛性疾病聯繫頗多,其實針灸的治療是一個全科的概念,。皮膚疾病在針灸的治療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因為經絡是一個內聯臟腑,外絡枝節的系統,而最淺表的十二皮部正是經絡的組成部分。
中醫認為,患者青春期體陽偏盛,加之過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積熱,循經上薰,或因肺胃積熱,久蘊不解,化溼生痰,痰瘀互結,蘊阻肌膚,而發本病。臨床辨證以肺胃溼熱,溼熱夾痰,氣血瘀滯,痰瘀凝結為病機"治以清熱利溼為主,兼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化痰軟堅。
在針灸治療中運用多種方法來調理治療。常用方法有針刺,溫針,火針,刺絡放血拔罐,埋線,耳針,穴位注射等。
取穴根據中醫辨證,肺經風熱型:主穴為肺俞、曲池、大椎尺澤,配穴為天樞、支溝、大腸俞、血海;②脾胃溼型:主穴為曲池、足三里、大腸俞、上巨虛,配穴為脘、天樞、大橫、梁丘及陰陵泉;③血瘀痰結型:主穴為豐隆、陽陵泉、曲池、血海,配穴為隔俞、中脘、等。
研究表明針灸一方面協調人體雄激素的分泌,抑制毛囊皮脂腺的過度分泌;另一方面通過針刺局部穴位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皮脂腺的活動,使局部毛囊皮脂腺濾泡分泌物正常排洩;再者,針灸對人體免疫功能和自身修復功能的提高有助於炎症的減輕和痤瘡的修復。
其中刺絡放血可排出瘀血以祛毒,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氣血,協調人體功能。配以拔罐,可增強養血和血、通經活絡之功。
埋線療法的整個操作過程包括了穴位封閉療法、針刺療法、刺血療法、組織療法、割治療法, 同時也包含了埋針效應及後作用效應,是多種方法和效應的集中和整合,形成了穴位埋線獨特的治療效果。穴位埋線是針灸的改良與延伸 ,但其作用的持續性則非針灸所能比擬。羊腸線作為一種異種蛋,在體內軟化分解、液化吸收,對穴位產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學刺激可長達20天或更長,從而彌補了針刺時間短、療效難鞏固,易復發等缺點。
從目前國內的文獻來看,痤瘡的皮損程度決定著針刺的療效。痤瘡的輕度(I度)主要表現為粉刺和散在的炎性皮疹,此時是針灸取得療效的最佳時期,針灸可以治癒;中度(Ⅱ度)可出現潛在性膿皰,針灸也可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當出現深在性膿皰、結節、囊腫,伴瘢痕形成者(Ⅲ度、Ⅳ度),針灸只能起到輔助作用,療效極為有限,應當以藥物治療為主。並且在早期的話,針灸療效較好,有時針灸治療痤瘡優於抗生素的內服外用、丹參酮及外用維A藥物,而且針灸綜合療法優於單一療法,目前臨床病例提示刺絡拔罐綜合療法優於單一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