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醫診斷病名:急性腎功能衰竭
二、定義:急性腎功能衰竭是由各種病因引起的迅速、持續加重的氮質血癥,可伴或不伴有少尿症(每日尿量低於500ml),按病因可分腎前性、腎性和腎後性(梗阻)三種。
見於某些溫熱病的中、晚期和水腫、窿閉、淋證、臌脹等病的終末期,是升降出入失常,陰陽閉絕所致的危重證候。
三、病因病理
1、西醫病因病理
西醫學認為,急性腎功能衰竭病因種類繁多,而急性腎小管壞死是最常見和最具特徵性的病因。急性腎小管壞死主要有缺血和腎毒素兩大類,後者包括外源性毒素(生物毒素、化學毒素、抗菌藥物、造影劑等)和內源性毒素(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等)。前者以各種原因導致心臟搏出量急劇減少,細胞外液特別是血管內液嚴重不足,使腎臟灌注不足為主。心肺肝腎嚴重疾病,感染以及影響腎臟血流動力學的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物的不合理應用等常為誘因。上述原因導致腎血流動力學異常、腎小管上皮細胞代謝障礙、腎小管上皮脫落,管腔中管型形成。
2、中醫病因病機
腎中之陰陽虛衰,氣血虧耗,而水毒、溼濁、瘀血等,或兼夾外邪,侵襲三焦,肺、脾。腎三髒功能失常而形成。雖然以腎臟為主要病位,但涉及多個臟器,使得病情多變而複雜,病理屬性為本虛標實之候。
臨床分型
(1)濁邪蒙心證,表現為二便不通,嘔吐頻頻,煩躁不安,神昏譫語,或有四肢抽搐,舌苔滑膩,脈弦滑。
(2)濁邪犯胃證,表現為噁心嘔吐頻作,小便短少不通,口苦心煩,腹脹便結,頭眩心悸,舌苔黃膩,舌質紅,脈弦數。
(3)濁邪下趨證,表現為少尿或無尿,全身浮腫,面色黯黑,神疲嗜睡,口中尿臭,形寒肢冷,皮膚搔癢,舌質胖嫩,苔薄白而滑膩,脈沉細無力。
四、臨床表現
本症先有小便不通,而後表現頻繁嘔吐,噁心,氣逆。噁心與嘔吐呈間斷性。口中有臭味,呼氣有氨味。有的患者可伴有腹痛、食慾不振等。少數患者還有嘔血、便血等症。此外,尚有面色蒼白、精神萎靡、頭昏頭痛、心悸水腫、皮膚瘙癢等。
五、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尿液的檢查,對本病十分重要,如尿量的多少、比重的變化、尿沉渣的改變等。腎前性者,尿比重多大於1.020,腎後性或急性腎小管壞死則呈等滲尿。尿蛋白在腎小球病中最多,其他急性腎衰竭時常較少。尿中有紅細胞管型則有利於考慮由腎小球腎炎或血管炎引起。棕色尿,離心後可看到含多數腎小管上皮細胞時,對診斷急性腎小管壞死有重要幫助。尿中有較多嗜酸性粒細胞,提示間質性腎炎。大量尿酸結晶,結合血尿酸水平過高,則多可確診急性高尿酸血癥腎病引起。有色素管型,提示血紅蛋白或肌紅蛋白尿引起。
血生化的檢查,如血肌酐、尿素氮,血鉀、鈉、鈣、磷,血漿二氧化袱結合力等的測定,有利於本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
另外,還可進行腎B超、x線、影像學檢查,疑難病例可考慮腎穿刺檢查。
六、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相關實驗室檢查不難作出診斷。
2、西醫鑑別診斷
診斷中應注意區分屬於哪一種病症。腎前性:由血容量不足、心排量減少、敗血症或過度使用血管擴張性降壓藥或利尿劑而引起,以及各種原因導致休克使腎灌注血流量減少,體檢發現皮膚、黏膜乾燥,體位性低血壓,頸靜脈充盈不明顯,應首先考慮腎前性急性腎衰竭;腎性:指腎實質性,如腎小球腎炎、急性間質性腎炎、急性腎小管壞死等。有肌肉擠壓、明顯抽搐史者,應注意橫紋肌溶解引起的急性腎小管壞死。有皮疹、發熱、關節痛等常提示藥物過敏引起的急性間質性腎炎。有明顯全身系統症狀,例如出現皮膚、關節、肺、中樞神經、胃腸道症狀等,應高度懷疑係統性疾病引起的急性腎衰竭,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Wegener肉芽腫或系統性血管炎而致的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突然而起的浮腫、血尿、高血壓、眼底出血滲出、嚴重動脈痙攣,應提示急進性腎炎或惡性高血壓引起的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腎後性:指導致完全性尿路梗阻如前列腺結石或腫瘤等。
3、中醫類證鑑別
癃閉:是指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則小使閉塞不通為主症的一種疾患。一般沒有與頻繁的噁心嘔吐同時兼見的症狀。這可以與關格二者兼而有之相鑑別。
七、治療
1、西醫治療
(1)積極控制原發病,及早糾正低血壓、低血容量和電解質平衡紊亂。
(2)少尿期治療:嚴格控制水分攝入量,限制蛋白質入量和供給足夠的熱量,控制鈉、鉀鹽的攝入,特別是鉀鹽,避免濫用藥物,調節從腎臟排洩的藥物劑量。有條件者,應儘早採用透析療法,根據情況選用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治療,還應積極治療併發感染。
(3)多尿期治療:開始1、2天,仍按少尿期的原則處理。出現大量排尿2、3天后,要防止脫水、低鉀血癥及低鈉血癥的發生,注意及時補充,要供給足夠的熱量和維生素。
2、中醫治療
(1)濁邪蒙心證,治法以瀉濁開竅,通便利尿為主。主方用溫膽湯加減。藥用法半夏、膽南星、枳實、茯苓、石菖蒲、竹茹、澤瀉、車前子、大黃等。同時,可灌服或鼻飼至寶丹、
蘇合香丸、安宮牛黃丸等,或用清開靈、醒腦靜注射液,靜脈滴注,此外,灌腸、外敷、針灸療法,均應結合使用。
(2)濁邪犯胃證,治法以和胃降逆,止嘔利水為主。主方用黃連溫膽湯加減,藥用黃連、竹茹、枳實、陳皮、法半夏、澤瀉、六一散等。同時應結合使用灌腸、外敷、針灸等法。
(3)濁邪下趨證,治法以益腎扶脾,降濁解毒利水為主。主方用溫脾湯加減,藥用大黃、熟附片、乾薑、黨參、法半夏、吳茱萸、澤瀉、木通、丹參、當歸、忍冬藤等。配合針灸等法。
急診科協定處方抗炎合劑,具有清熱解毒、通腑瀉濁的功效,可以選用。每日兩次,每次口服25ml。
八、預後
本病屬於危急重症,需積極診治,否則預後不佳。
九、中醫調護
保護皮膚清爽,瘙癢者應用溫水擦洗,不用肥皂或酒精,切忌抓破,以防邪毒入裡。
調攝起居,謹防感冒,一旦發生感冒者,及時處理,否則可導致病情惡化。
十、療效評估
如患者出現嘔吐頻頻,尿量持續減少,血肌酐、尿素氮繼續升高,說明病情惡化;反之,說明病情趨向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