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在生長髮育期尤其是生長髮育較快的階段出現的特發性、良性的下肢不適,約15%~30%的兒童有此現象。有報道稱女孩多見,一般是夜間發作,痛時驚醒,嚴重者主訴疼痛劇烈,需要按摩或者揉擦,持續數分鐘至十幾分鍾,自行能緩解,主要累及下肢。此種疼痛不導致功能障礙或器質性改變,可自愈不遺留任何後遺症。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性、功能性或結構性如過度活動因素有關。兒童期的疼痛,生長痛位於頭痛、胃痛之後,列第三位。
問診要點
發病年齡:多半見於4~10歲之間兒童,學齡期或青春前期等年齡發病多見。好發於對疼痛不耐受或敏感以及好動的兒童。
發作時間和頻率:一般是夜間痛為主,常常從睡夢中痛醒,單側或雙側肢體均可能,雙側為多見,典型的可交替出現,一般每月發作數次,平均1-2次/周,也有數月發作一次,持續2~3年。較長的病史與生長痛相符,病史時間長有助於除外嚴重的器質性疾病,後者發病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客觀的體徵改變。
部位:以膝關節受累最常見,其次是踝關節、靠近膝踝關節的脛腓骨幹,肘、腕關節部位也不少見,也有主訴足部與腳趾疼痛。
疼痛性質:發作時疼痛通常模糊,定位不清,間隙性疼痛,持續數分鐘至十幾分鐘不等。通過安慰、按摩或轉移注意力後能緩解。
相關病史詢問:患兒有無全身病容?是否存在關節畸形或僵硬?患者是否有行動障礙或跛行?生長痛很少影響活動,不影響步態或全身情況,疼痛發作之後即刻恢復日常活動。
體檢要點
1、一般情況:精神狀況,營養情況,有無消耗性疾病外貌。
2、全身檢查:有無全身病容?行走有無跛行步態?骨盆有無傾斜?下肢肌肉有無萎縮等?
3、壓痛:肢體或運動系統觸診,檢查有無壓痛情況。
4、關節活動:檢查肢體有無腫脹、畸形與僵硬,關節活動障礙?下肢疼痛尤其不能忽略髖關節檢查。
輔助檢查:若病史不典型或檢查時有陽性體徵,則需要行x線片和實驗室檢查。如:
1、血常規及C反應蛋白,瞭解患兒有無急性炎症或貧血等情況
2、類風溼因子、抗“O”、血沉、抗核抗體、免疫全套(IgG、IgM、IgA)、白細胞抗原系統(HLA)檢測等
3、CT斷層掃描檢查可以發現骨骼微小病灶如骨樣骨瘤。
4、MRI檢查可以瞭解膝關節內及周圍軟組織、骨骼髓腔內病變情況。
診斷與鑑別診斷要點
生長髮育期出現的間歇性夜間疼痛為主,雙膝關節交替出現的下肢疼痛,持續數分鐘至十幾分鍾,能自行緩解,不影響步態或全身健康狀況,較長病史且除外器質性病變,進一步檢查結果陰性的,可初步診斷為生長痛。主要的鑑別診斷要考慮夜間疼痛也可以由於腫瘤所致,如骨樣骨瘤、血液腫瘤、成骨性骨肉瘤或尤文氏肉瘤,惡性骨腫瘤所致疼痛侷限,常併發軟組織包塊,進行性加重,比生長痛發病要晚。
病史記錄要點
疼痛性質及時間:(包括髮病年齡、部位、疼痛持續時間和發作頻率、疼痛性質等),有無發熱、行走步態異常、肢體畸形、關節活動障礙情況。
輔助檢查結果:x線片除外骨質破壞或佔位性病變。
門急診處理
1、熱敷和止痛藥對症處理。
2、與家屬溝通交流,說明疾病為良性,屬自限性病程,一般不遺留後遺症,但告知家屬,若臨床表現有變化,應及時帶患兒複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