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甚麼是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泛指膽囊腔內突起或隆起的病變,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無蒂,一般為良性。由於膽囊息肉術前難以確診性質,故籠統稱為“膽囊息肉樣病變”或“膽囊隆起性病變”。
2、膽囊息肉分哪些類型?
病理上可分為:
(1)腫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見的還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經纖維瘤等。
(2)非腫瘤性息肉,如膽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尚有很少見的如腺瘤樣增生、黃色肉芽腫、異位胃粘膜或胰腺組織等。
(3)膽固醇息肉是膽囊粘膜面的膽固醇結晶沉積;炎性息肉是膽囊粘膜的增生,呈多發,直徑常小於1 cm,多同時合併膽囊結石和膽囊炎;膽囊腺肌增生是膽囊壁的增生性改變,如為侷限型則類似腫瘤,但呈良性經過。
3、膽囊息肉會有哪些症狀?
本病大部分是體檢時由B超檢查發現,無症狀。少數病人可有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食慾減退;極個別病例可引起阻塞性黃疽、無結石性膽囊炎、膽道出血、誘發胰腺炎等。體檢可能有右上腹壓痛。
4、如何診斷膽囊息肉?
對此病的診斷主要依靠B超,但難以區分是腫瘤性還是非腫瘤性息肉,是良性還是惡性病變。幫助確診的方法有:常規超聲加彩色多普勒超聲;內鏡超聲檢查;CT增強掃描;超聲導引下經皮細針穿刺活檢。一般來說,彩超是最常規也是最實用的啦!
5、膽囊息肉的病因有哪些?
比較複雜,目前比較確定的有:膽固醇性息肉主要是因為膽汁中脂質代謝異常,導致膽固醇結晶析出形成息肉;膽囊慢性炎症刺激導致粘膜炎性增生;膽道梗阻,長期的膽汁淤積,濃縮的膽汁刺激以及來自倡導的細菌刺激等。
6、膽囊息肉會一直生長嗎?
部分膽囊息肉在很長時間內大小沒有變化,大部分會逐漸長大,所以應定期隨訪B超,如果有手術適應症,特別是短時間內迅速長大,應手術治療。
7、那些膽囊息肉需要手術?
鑑於少數膽囊息肉可能為早期膽囊癌或可發生癌變,因此對本病以下情況視為惡性病變的危險因素:直徑超過1cm;年齡超過50歲;單發病變;息肉逐漸增大;合併膽囊結石等。
有明顯症狀的病人,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腸和其他膽道疾病後,宜行手術治療。
無症狀的病人有以下情況仍考慮手術:直徑超過1cm的單個病變,年齡超過50歲,連續B超檢查發現增大,腺瘤樣息肉或基底寬大,合併膽囊結石或膽囊壁增厚。
8、暫不需手術的病人如何隨訪?
病人如無以上情況,不宜急於手術,應每6個月B超複查一次。
9、手術方法如何選擇?
直徑小於2cm的膽囊息肉,可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超過2cm或高度懷疑惡變,應剖腹手術,以便於行根治切除。
10、如何看待膽囊息肉的“保膽手術”?
拋開膽囊息肉,即便是膽囊炎膽囊結石,選擇“保膽手術”也是有嚴格指徵的,如:術前膽囊功能(濃縮、排洩膽汁)正常,膽囊炎症飛反覆發作,膽囊無潛在惡性病變,患者有保膽手術意願並能接受相關風險,特別是再次手術可能。此外,保膽取息肉手術除了正常手術風險外,還可能發生:術後創傷性急性膽囊炎,息肉殘留或遺漏,術後膽漏,膽汁性腹膜炎,腹腔粘連,息肉術後復發,蘇厚併發膽囊結石,術後膽囊炎等。
如今醫療市場管理混亂,魚目混珠,對照自身情況,希望患者能擦亮雙眼,不要被那些以“保膽”作為噱頭招攬病人的不良醫院所矇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