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肝癌大國,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數據顯示全世界大概有55%的肝癌病人發生在中國;而每年新增的肝癌例數中有一半在我們國家。這種現象主要是歸結於我國有為數眾多的乙肝病毒攜帶者和乙肝患者,2008年4月衛生部頒佈的數據表明,國人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數量雖比以前有明顯下降,但是還是維持在7.18%的水平,也就是說在中國大概有9400~9500萬的公眾攜帶乙肝病毒。在這些乙肝攜帶者中將近有10%的人在一生中最終會發展到肝纖維化、肝硬化,其中一部分患者進展到肝癌。世界銀行資助的一項為期10年的有關國內十大慢性疾病的調查顯示,肝癌是其中佔居社會經濟負擔和醫療負擔最大的一種疾病,而乙型肝炎排名第四,如果把兩者加起來,顯然肝炎-肝硬化-肝癌已經成為我國醫療領域裡的一個大難題。這個狀態為我國相關的醫務工作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能夠做出貢獻的一個機遇。
1、肝癌的治療和圍手術期肝功能的保護的意義:
目前對肝癌治療的首選手段還是手術(包括手術切除和肝移植),這一點已經成為業界人士的共識。世界上各大關於肝癌規範化診治的指南,包括美國肝病研究協會(AASLD)、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歐洲肝病研究協會(EASL)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的相關權威性指南中都已經明確指出,如果肝臟的惡性腫瘤能夠手術切除的話,手術切除是排在第一位的選擇。然而,問題是大部分的肝癌患者都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臟功能損害,其中包括急、慢性肝炎、肝纖維化和程度不一的肝硬化,這使得手術存在明確風險,而切除與否的判斷也不僅僅侷限在腫瘤的可切除性,還包括了肝臟的功能,尤其是術後的剩餘肝功能是否能承受這種肝臟切除手術。肝臟外科醫生,有別於胃腸外科等其它任何專業的外科醫生,是惟一一個必須在一個業已受到損害的臟器上切除腫瘤的醫生。
國內的臨床肝膽外科醫生習慣於尤其重視手術的操作和手術的技巧,其實這對手術的成敗和效果是重要的,也並不誇張。目前國內大的肝膽外科中心的肝臟手術技巧在世界上應該是排在前列的。從美國AASLD所公佈的數字來看,肝癌患者在西方國家接受手術切除的比例為5%,而在東北亞國家裡,這一比例卻是在40%,這個切除率的區別從一個方面反應了我國的肝癌切除手術的範圍和技巧,至少毫不遜色於美國等西方國家。但是坦率地說,我國的外科醫生,尤其是基層醫生對於圍手術期肝功能保護的重視程度尚有欠缺,也存在明顯的改進餘地。這種現象常常使得我們的肝切除手術後有效而順利的恢復受到阻礙,有時良好的手術技巧卻不能在術後順利康復中得到應有的體現。因此,圍手術期肝臟功能的評估和保護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
2、肝癌手術圍手術期肝功能保護的常規措施:
準確和合理的肝臟功能評估有可能決定了手術的安全性和預後;而術前、術中、尤其是手術後有效的肝臟功能保護,常常是挽救患者生命、增強手術治療效果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措施。
肝膽外科醫生首先需要關注或重視圍手術期肝癌患者肝功能的保護。這種保護大體上體現在手術前就開始對於肝硬化患者進行全面的保肝治療,給予必要的充分的能量支持,蛋白補充,使得病人更加能夠耐受手術創傷;手術中精細的操作,儘量避免不必要的肝組織的損傷、儘量保留剩餘肝完整的血供,儘量減少術中無謂的過多的出血,縮短或者取消手術中肝臟血流的阻斷,這些做法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重要但是卻容易被忽視的肝功能保護的手段之一;手術後的剩餘肝功能保護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重要過程,這牽涉到一個更加廣泛的領域,其中包括了合理和精確計算的術後液體治療、現有保肝藥物的應用、重大肝臟手術後剩餘肝過度炎症反應的控制等;對於邊緣性肝功能手術患者,實際上藥物性肝功能保護措施的效果是相當侷限的。術前缺乏準確的估價,術中過失的操作常常使術後的保肝措施無法挽回受損的肝功能,在術後肝功能進行性衰竭時,也可以考慮應用人工肝來進行支持,但是目前看其效果也並不令人滿意。手術後爆發性肝功能衰竭(FLF)一當發生,死亡率將會超過90%。
3、對抗過度炎症反應在術後肝功能保護中的作用:
炎症反應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主動選擇的一套精細而複雜的防禦功能,它同全身的免疫功能有著同源的千絲萬縷的聯繫,缺乏合理的炎症反應過程會使我們對疾病和各種細菌、微生物的侵蝕失去防禦和抵抗能力,我們這一支人類之所以能夠經過反覆淘汰、篩選倖存到今天,這套精巧的炎症反應過程起到了絕對關鍵的作用。在近十幾年的研究中,大家更加註重的是過度的炎症反應對機體帶來的損害,年輕的外科醫生和研究工作者往往提到“炎症反應”這4個字就立即會產生一種“負面”的印象,好像所有促炎症反應的細胞因子如IL-6、TNF-a等都是“有害”的,實際上這種反應是偏頗的,我們需要的是在疾病狀態下對炎症反應的一種合理調控。
但是在某些嚴重創傷和重度疾病的情況下,身體內的炎症級聯反應被過度動員,大量的炎症因子、細胞因子釋放,確實能夠給機體帶來嚴重的損害,有時甚至引起致命的後果,這在很多ICU患者中顯示的最為明確。在外科創傷或重大手術的病人中,這種過度的炎症反應如果不得以及時的控制常常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因此適當地有技巧地調節過度的炎症反應是至關重要的。
對於肝臟切除手術來說,這種過度的炎症反應是否同時存在於術後有肝病基礎的剩餘肝中呢?這個問題在數年以前還並不是非常清楚。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開展了相關方面的研究。研究組首先在一個動物實驗中應用了90%肝臟切除的致死性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中所有大鼠不經治療均在術後24h內死亡,因為所剩的10%的肝臟不能負擔起手術後的恢復。我們嘗試應用了一種他丁類藥物(Atovastatin)來部分抑制剩餘肝臟的炎症,結果它能顯著延長實驗室動物的生存時間至72 h,但是最後結果還是100%死亡;然後我們選用了一個炎症通道的完全阻滯劑AG490,它能阻斷細胞因子信號傳遞通路中的JAK2激酶的磷酸化,從而阻斷信號蛋白STAT的磷酸化程度,明確抑制炎症因子釋放。應用AG490後,不但實驗動物的生存時間延長了,而且其中的1/4能長期存活。實際上這個結果使我們感到有些驚訝,因為僅僅是阻斷手術後剩餘肝臟內的過度炎症反應就能起到如此大的正面作用。接下去的研究顯示AG490明確保護了有限剩餘肝的肝功能,使得剩餘肝能足以支撐到有效肝細胞增生的出現;而這個作用確實是通過減低JAK2和STAT3的磷酸化、阻止促炎細胞因子分泌、增加抗炎細胞因子分泌而產生的。這個結果我們在美國AASLD大會上向國際公佈了。有了這個理論基礎和發現,我們開始嘗試把這種對抗剩餘肝過度炎症反應的研究結果應用於臨床,設計了一個前瞻、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在研究中應用了一個兼性的抗炎藥物(烏司他丁),分別在手術當時和術後3 d靜脈注射,結果明顯降低了患者術後的肝臟酶和膽紅素的水平,有效的調節了體內的細胞因子水平和釋放時間,並且影響患者抗氧化反應,臨床最終結果顯示,住院時間和住院相關費用都顯著降低。有意思的是,這種在患者中對抗剩餘肝臟過度炎症反應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較大範圍(三段或半肝以上)的肝臟切除中,這可能表明在小範圍的肝臟切除患者中,剩餘肝臟的過度炎症反應也有發生,但是它們對手術後總體的負面影響可能並不十分顯著;而大範圍的肝臟切除剩餘肝的過度炎症反應會明顯影響患者術後的恢復,甚至是致命的。因此,我們對於重大肝切除手術患者,除了常規的肝功能保護措施以外,還推薦在手術後短時間內應用抗炎症的製劑來進一步保護肝功能,充分改善患者的預後。
總之,肝膽外科醫生應該遠遠超出一個“手術匠”的層面,更加註重並且細緻的洞察疾病和患者的機制和情況,重視對於有肝臟基礎疾病的患者術前、術中和術後的肝臟功能的保護,不斷提出新的思路,開發新的方法,才能配合良好的手術技巧,達到最好的手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