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5-28 08:25

  1、心脾两虚

  【诊断要点】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心俞、脾俞、足三里。

  2、阴虚火旺

  【诊断要点】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即醒;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健忘,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太溪、大陵、肾俞、心俞。

  3、肝郁化火

  【诊断要点】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头晕头痛,胸胁胀痛,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肝俞大陵行间。

  4、胃腑失和

  【诊断要点】睡眠不实;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苔厚腻,脉滑。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

  5、心胆气虚

  【诊断要点】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善惊易怒,气短倦怠;舌质淡,脉弦细。

  【处方】心俞、胆俞、阳陵泉、丘墟。

小儿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相关文章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心脾两虚 【诊断要点】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心俞、脾俞、足三里。 2、阴虚火旺 【诊断要点】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即醒;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健忘,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太溪、大陵、肾俞、心俞。 3
发布于 2023-12-12 22:40
0评论
失眠可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等症状,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一点会导致精神分裂。常见临床类型有原发性睡眠障碍、继发性睡眠障碍、假性失眠。下面就介绍一下失眠的中医辨证疗法有哪些。 一、肝郁化火 从中医角度看,压力及郁闷之气会影响肝的健康。人们承受压力时,肝是第一线作战的大将军,所以经常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而“气”多便成“火”,使身体一直处于亢进
发布于 2024-07-09 08:05
0评论
失眠新思路 调理五脏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 调节情志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调理肝脾 此种中医理论认为导致失眠症产生的
发布于 2024-05-16 03:36
0评论
失眠新思路 调理五脏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 调节情志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调理肝脾 此种中医理论认为导致失眠症产生的
发布于 2024-07-21 18:11
0评论
失眠新思路 调理五脏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 调节情志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调理肝脾 此种中医理论认为导致失眠症产生的
发布于 2024-09-06 11:17
0评论
概述 失眠的症状是非常明显的,对人的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长时间失眠,都可能会导致紧张,焦虑和抑郁不安的症状,也可能会引起心理方面疾病的产生,所以应该选择一个好的治疗方法,失眠可以选择使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的缓解病情,通过使用局部按摩的方法,能够缓解病情,治疗疾病,平时应该多注意休息和好的生活规律。 步骤/方法: 1、 失眠的患者选择使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的缓解身体
发布于 2022-11-07 07:34
0评论
中医治疗失眠一般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实证型:肝郁化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味;痰热内扰,用温胆汤加味。 虚证型:阴虚火旺,用黄连阿胶汤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心脾两虚者用归脾汤;心胆气虚者,用安神定志丸;心肾不交、虚阳上扰者用交泰丸。 顽固性不寐从瘀论,乃气血凝滞,用血府逐瘀汤。 二、养血育阴安神镇静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予以安神镇静的药物来治疗失眠。 临床上常用养血安神、清心安神、
发布于 2023-09-19 18:35
0评论
小儿高热惊厥发作之时,热势较高,四肢抽搐,两目直视。大约持续3-5分钟后一般能够缓解。抽搐缓解后,患儿发热仍很高,这时如不积极退热,可能还会再次发生惊厥。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应采用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的方法。中药可选用羚羊角、生石膏、钩藤、菊花、生地、桑叶、寒水石、黄芩、郁金等。也可以选用牛黄镇惊丸、救急散、小儿牛黄散等中成药。还可以用羚羊角粉冲服。 小儿高热惊厥缓解后,发热渐退,病情平稳之后,
发布于 2023-07-06 02:40
0评论
中医认为弱视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导致精气不能上承濡养于目,阴阳失调,目失所养,神光发越无能,视力低下。治疗采用辨证论治等综合疗法。 1、脾胃虚弱 视物不清或举睑无力,面色微黄无华,肌肉消瘦,食欲不振,身倦乏力,便糖,舌淡嫩苔薄白,脉缓弱。治以补气健脾和胃,方选参苓白术汤:党参、山药、白术、炙甘草、薏苡仁、砂仁、扁豆、焦三仙等。 2、气虚血瘀 视物不明,面色微白,身倦乏力,自汗,舌淡苔
发布于 2023-12-07 01:13
0评论
中医认为弱视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导致精气不能上承濡养于目,阴阳失调,目失所养,神光发越无能,视力低下。治疗采用辨证论治等综合疗法。 1、脾胃虚弱 视物不清或举睑无力,面色微黄无华,肌肉消瘦,食欲不振,身倦乏力,便糖,舌淡嫩苔薄白,脉缓弱。治以补气健脾和胃,方选参苓白术汤:党参、山药、白术、炙甘草、薏苡仁、砂仁、扁豆、焦三仙等。 2、气虚血瘀 视物不明,面色微白,身倦乏力,自汗,舌淡苔
发布于 2024-06-19 11:31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