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2-20 08:37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2.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出血热的症状有哪些相关文章
(一)常规检查 1.血象不同病期中变化不同,对诊断、预后判定均重要。 (1)白细胞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多在(15~30)×109/L,中性粒细胞明显左移,并可出现幼稚细胞,重型、危重型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呈现类白血病反应。异型淋巴细胞在1~2病日即可出现,且逐日增多,一般为10~20%,部分达30%以上,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发热
发布于 2024-12-30 09:01
0评论
出血热的病因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2.传播途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3.人群易感性,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出血热的治疗 发热期可用物理降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应补充血容
发布于 2024-07-23 09:15
0评论
1、什么是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以下简称埃博拉)是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疾病,病死率最高可达90%。该病可侵犯人类和其它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1976年,在同时发生的两起疫情中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一起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河附近的一个村庄,另一起出现在苏丹一个边远地区。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基于现有证据,果蝠(狐蝠科)被认为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2、人是如何感染这一病
发布于 2022-12-12 12:17
0评论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 1、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
发布于 2024-07-23 09:29
0评论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鼠类传播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它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病毒病。主要传染源和寄生宿主是小型啮齿类动物,包括野栖的黑线姬鼠,家栖的褐家鼠,林区的大林姬鼠和实验用的大白鼠。 目前,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家鼠型出血热还很严重,而一些老百姓及基层医务人员因对出血热的知识了解不多,常常将出血热误认为感冒或胃肠道疾病。 本病临床症状有发烧、出血和肾脏
发布于 2024-06-10 22:41
0评论
1、流行病学史(1)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2)21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疫区的发热者;(3)21天内接触过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4)接触过被感染的动物。2、临床表现(1)早期: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2)极期:多在病程3-4天后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出现不同程
发布于 2023-02-19 00:31
0评论
01 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登革热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可以发生登革热以及登革热出血/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热主要变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痛和骨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博纳悠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血小板减轻度减少。 02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性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为登革病毒抗
发布于 2024-06-10 22:54
0评论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汉坦病毒(Hantaanvirus,HV)引起的,以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伤为主要病理基础,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 我国是世界上受HFRS危害最为严重
发布于 2024-05-20 13:25
0评论
1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登革热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可以发生登革热以及登革热出血/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热主要变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痛和骨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博纳悠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血小板减轻度减少。 2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性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为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的
发布于 2024-07-23 09:35
0评论
1、发热期 (1)邪郁卫分 【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腰痛,目眶痛,无汗或微汗,口子,颜面潮红,两目微赤,轻微浮肿,舌苔薄白,舌边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板蓝根解毒清热;薄荷透表;桔梗甘草轻宣肺气;鲜芦根生津止渴;黄芩清上焦之火;丹皮、丹参凉血化瘀;白茅根利尿祛湿,凉血清热。恶寒甚,卫表症状重加荆芥穗、豆豉、牛蒡子;渴甚加天花粉;壮热面赤如醉,脉洪
发布于 2024-12-30 09:08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