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力性因素。椎节失稳、松动,后纵韧带膨隆、皱褶,髓核后突和黄韧带肥厚前凸等突向椎管腔而致脊髓受压。这些情况可因体位的改变而消失。
(2)机械性因素。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髓核突出或脱出后形成粘连、机化,可造成对脊髓的持续性压迫,或当颈椎活动时,脊髓在凸出部位来回磨擦,均可使脊髓受压或受刺激而产生症状。
(3)血管因素。脊髓的血液供应是保持脊髓完成各种复杂活动的重要基础,一旦某些血管因遭受压迫或刺激而出现痉挛、狭窄,相应支配区缺血,产生瘫痪症状。
(4)先天发育因素。颈椎椎管矢状径先天性发育狭窄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下肢症状往往是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和早期症状,是由上述病因对锥体束的直接压迫或局部血液供应减少、中断所致。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有时可呈进行性加重,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性功能丧失及痉挛性瘫痪等后果。当然,有部分脊髓型患者,也可由于锥体束深部被累及,而首先出现以上肢症状为主,然后才波及下肢。上肢症状主要为手的动作笨拙、细小动作失灵(穿针、写字发生困难)、手抓握功能降低、持物坠落等。同时,脊髓型还有生理反射异常、病理反射出现等体征。如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桡反射和下肢膝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早期可亢进或活跃);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霍夫曼征、掌颏反射及林米特征(即屈颈试验,患者直立,屈颈或伸颈片刻,即出现上肢触电样麻木,并沿躯干向下放射到小腿及足部)阳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