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肾壮阳之风盛行的原因
男性服食补肾壮阳药物之风最初与易学的盛行有关。成书于西周时代的《易经》经后来的《易传》注释后,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即易学。易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直到今天,易学中的某些思想仍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潜意识中,有意无意地支配着人们的某些思想意识和行动。易学认为男属阳、属乾,女属阴、属坤,乾统天,而坤则顺承天,这是古代重男轻女、贵阳贱阴思想的集中表现,因而后人有谓“一部大易,扶阳抑阴”者。易学这种贵阳贱阴的思想影响到医学界,便产生了以补肾壮阳为主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方法,因而在金元时代以前,虽然当时将阳痿称为“阴痿”,但古人治疗阳痿几乎都采用补肾壮阳方法。到了明代,阳痿病名被广泛使用后,医家和病人便将阳痿与阳虚等同起来,从而使补肾壮阳之风越发盛行起来。这种观念不仅在医界极有市场,在社会上也广泛流传,直到今天,其流弊仍未澄清,患性功能障碍者多自服补肾壮阳药物,厂家药商也大量生产和推销补肾壮阳为主的药物来满足这种社会需求。
2.现代社会背景下男性性功能障碍尤其是阳痿的中医发病学和证候学规律
根据大量的临床实践和我们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分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阳痿的中医发病学规律有: 房劳伤不是现代人类阳痿的主因,情志之变为其主要发病学基础,吸烟、酗酒和恣食肥甘厚味、辛辣煎炒之物等不良生活习惯不可忽视,实多虚少是普遍规律,发病脏腑以肝肾为中心而涉及五脏;证候学规律是:虚实方面实证多(36.23%)虚实挟杂少(30.12%)而虚证居中(33.65%),阴阳方面阴虚多(23.34%)阳虚少(5.16%)而肾阳虚更少(1.60%);从寒热看,热证多(22.25%)寒证少(8.07%),脏腑定位上与肝肾尤其与肝关系极为密切,常见证候为肝郁肾虚、肝肾阴虚、湿热下注、肝郁脾虚、脾肾两虚、肝郁气滞等。另据中国和日本医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雄性激素降低引起的阳痿患者只占所有阳痿患者的5.9%。在阳痿是阴虚多还是阳虚多这一问题上,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现代人类患阳痿后表现为阳虚者少,表现为肾阳虚者更不多见,反以阴虚见长。想想看,就连阳痿一病的患者中属于阳虚或雄性激素降低下者的比例都这么低,更何况其他男科疾病了。
与古代社会相比,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带来了现代文明,经济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但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竞争激烈的社会氛围亦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加之饮食谱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的污染,等等,从而容易影响人类身心健康而患病。具体到与阳痿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的进步,人们丰衣足食,身体素质增强,体虚或任其体虚者甚少;因婚姻制度的变革,医药卫生知识的普及,传统“贵精”思想的影响,房室损伤之人甚少;时代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民众竞争意识强烈,时代紧迫感强,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大,心志过劳,以致精神紧张,情志变化过激,终使因情志之变致病者增多;由于倡导男女平等,加之女性要求获得更多应有的权力等,男性自感夫权思想被“束缚”,夫权被“削减”,多致心理失衡或夫妻不和,或偶尔的性生活失败,都会给男方以心理压力,引起情志抑郁而致病;地球气候变热,环境污染, 食品污染,饮食结构改变,以及嗜食辛辣炙煿和肥甘厚味, 大量吸烟酗酒等,往往损伤人体阴液或内聚痰浊或变生湿热瘀毒。以上便是当今阳痿病发病学规律及证候学规律发生改变的背景和基础。上述各种因素容易使人体产生郁、痰、热、瘀、浊、湿等实邪,导致阳痿的实性病因病机变化,很少向虚性病因病机转化,从而形成了阳痿病机多实的生理病理基础;而阳痿发病学随社会背景改变而发生的所有这一切变化,又必将促使阳痿证候学的表现规律发生改变。可见,由于古今社会环境和背景不一样,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它可以影响到阳痿的发病及其证候表现,从而导致阳痿的发病学与证候学规律古今不尽相同。
3.补肾壮阳法的适应症
补肾壮阳是中医学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医辨证为肾阳亏虚的各种疾病,如男性患性功能障碍并伴有畏寒肢冷、会阴冷凉、腰膝酸软、面色晃白、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等症状时,就可以用补肾壮阳的中药治疗。从西医角度讲,用中医药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一般情况下,只有患者血液中的雄性激素降低时,才能使用补肾壮阳法治疗。在当前市场上销售的保健品和治疗性功能障碍的药品中,绝大多数以补虚为主,补虚以补肾为主,补肾又以补肾阳为主,导致补肾壮阳药品的泛滥。而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知道,当前的阳痿等男科疾病患者绝大多数并非表现为肾阳虚和由雄性激素缺乏所致,也就难怪多数人吃了药后抱怨无效了。如果病本属于阴虚,治疗时不补阴而反壮阳,必将导致火益盛而水越亏,而水亏火旺的结果必将是人体的性功能完全“枯萎”无药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