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6-04 15:44

  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大体可见于以下几类疾病:

  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的,但最常见的是过早搏动、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患者也比较多见。

  1.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过度紧张、精神兴奋、啦烟、饮酒、浓茶、咖啡等。

  2.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疾病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

  (1)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

  (2)心心室肥大: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脚气病性心脏病。

  非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积液、气胸、肺部炎症、肺不张、腹水、肠梗阻、肠胀气等。

  (3)高动力循环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重度贫血、高热、缺氧、维生素B1缺乏性心脏病、低血糖、β受体功能亢进症,

  (4)精神性:焦虑症、神经循环无力症、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神经因素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为常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惊恐或过度兴奋、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心悸。

  (5)药物:利尿剂、氨茶碱、阿托品、麻黄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硝苯地平、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阿托品等药物后出现的心悸。

  3.发病机制

  心悸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通常认为心脏过度括动是心悸发生的基础,常与心率及心搏出量改变有关。心律失常的频率过速、过缓或不齐可导致心悸。在高血流动力状态下,可能由于心脏对交感神经β一肾上腺素能受体反应性增强而导致频率加快、心搏量与心排血量增加,从而引起心悸。有的患者可无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却感到心悸。与个体差异及其神经敏感性有关。焦虑可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使心搏出量增强,甚至节律改变而山现心悸。

引起心悸出汗的原因都有哪些相关文章
方一:茯苓细粉、米粉、白糖各等分。加水适量,调成糊,以微火在乎锅里摊烙成极薄的煎饼,早、晚分作主食吃。 方二:桑椹15克。用桑椹煮水,代茶饮。 方三:龙眼肉、炒枣仁各10克,芡实12克,山萸肉10克,白糖少许。将枣仁、芡实洗净,与龙眼肉、山萸肉同放人铝锅内,加水适量;将铝锅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煎熬20分钟,滤去药渣,放人白糖,搅匀,装入茶壶内。吃龙眼肉饮药液。 方四:茉莉花、石菖蒲各6克,清茶1
发布于 2024-06-04 16:04
0评论
1.心虚胆怯之心悸: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可选服安神定志丸。心悸、怔忡、惊恐不宁者可服用定心汤:龙眼肉30克,酸枣仁15克,山茱萸15克,炒柏子仁12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生乳香3克,生没药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二次,十日一疗程。肝气偏旺或惊恐所致的心悸、不寐等,可食茯苓粥:茯苓30克,羚羊角粉2克,粳米100
发布于 2024-06-04 15:37
0评论
(1)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或汗腺缺乏,可表现为全身性或局限性无汗。 (2)某些皮肤病,如严重的鱼鳞病、硬皮病、麻风病、放射性皮炎、皮肤萎缩等,可引起局限性无汗。 (3)神经损伤,如横贯性脊髓炎、小儿麻痹以及交感神经、延髓、桥脑的局部损伤等,均可引起全身性或局限性无汗。 (4)糖尿病、慢性肾炎、黏液性水肿、恶性肿瘤以及维生素A缺乏等,也可引起全身性少汗或无汗。 除了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引起的无汗症目前
发布于 2024-06-28 08:25
0评论
宜忌原则: 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心悸可分为心血不足,心气虚弱,阴虚火旺,痰火上扰,气滞血瘀五种类型,故其饮食宜忌的原则也应有所选择。 心血不足型:常表现为心悸不宁,面色少华或萎黄,夜寐不安,或多梦,胆小善惊。此类患者宜食具有养血安神作用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食品。 心气虚弱型:常感心悸气短,动则出汗或自汗,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胃纳减少,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宜常食用温阳益气之物,忌食生冷滋腻物品。
发布于 2024-06-04 15:51
0评论
首先,情志调畅,饮食有节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气,增强体质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积极治疗胸痹心痛、痰饮、肺胀、喘证及痹病等,对预防和治疗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心悸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坚持治疗,坚定信心。应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饮食有节,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盐饮食,忌烟酒、浓茶。轻证可从事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活动
发布于 2024-06-04 15:57
0评论
宝宝睡觉出汗多原因有哪些?有些妈妈会发现,宝宝平时好好的,可是睡觉的时候总是不停地冒汗,妈妈担心会不会是有什么疾病。其实宝宝睡觉出汗多并一定都是疾病,也会有其他的原因。下面就一起看看吧? 宝宝睡觉出汗多原因有哪些? 原因1:太热了 有些妈妈,怕宝宝在晚上会着凉,总是用被子、衣服,把宝宝围了一圈又一圈。相对于大人们的器官感受而言,这样的被子和衣服的量,是非常适合的。但对于宝宝而言,这样的包裹,会让
发布于 2024-06-13 04:50
0评论
出汗多有生理和病理之分,如天气炎热和大运动量时的出汗多属生理现象。 病理原因的出汗多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盗汗,发生在夜间睡眠时不自觉出汗。另一种是自汗,发生在白天,不因劳动、穿衣厚或炎热而汗自出,或稍微运动则大汗淋漓。 自汗的原因主要是身体虚弱或患大病之后。中医认为是“肺气不足、卫阳不固”所致。治疗应以“补肺益气、固表养阴”为原则。可选服补中益气丸、生脉饮以培土生金、益气敛汗,或嚼服西洋参、人
发布于 2023-09-01 18:24
0评论
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 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
发布于 2024-03-23 04:10
0评论
汗出的分类有多种,按汗出量的多少分类,可分大汗,微汗。汗出量多不止,称大汗;汗出量少,绵绵不断,称微汗。按出汗感觉情况分类,可分自汗,盗汗。自汗是指不因劳动,天气过热,而汗出,动则益甚,称为自汗,多由阳气虚衰,表卫不固而致;盗汗是指睡后汗出,醒后汗止,多由阴虚,阴不敛阳,汗随阳泄而致。按部位分类,可分头汗,心汗,半身汗,手足汗。亦有些特殊出汗,如绝汗(又称脱汗)、黄汗、战汗等。绝汗是指大汗淋漓不
发布于 2024-02-24 18:28
0评论
1.内分泌 我国中医指出,很多时候手心出汗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内分泌都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唉身体健康并且没有任何异常症状的人,即使全身大汗,手心也应该是干的。而一些手常出汗的人通常身上明明没有出汗,但手心却满是冷汗,而且看还非常的冰凉。还有的人越到冬天手越出汗,专家指出,这是体质虚寒的表现。 如果你还伴有非常怕冷以及冬天手脚冰凉的情况的话,那么就是嘘寒体质无疑了,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最好是
发布于 2024-04-18 05:4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