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硝酸甘油:对冠心病病人来说,硝酸甘油是一种急用药,常常被称为“救命药”,只要舌下含服一片,就可以在一两分钟之内,迅速扩张血管,改善供氧,进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而且副作用小,即使没有被确诊为冠心病的人,一旦出现胸痛,也可以服用。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此类药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减轻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具有抗炎作用,促进血管扩张、抗血栓、抗凝集等效用。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或近期发生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是那些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硝酸甘油不能控制缺血症状的高血压患者,应当使用此类药物。常用药物有:依那普利(10毫克/日)、贝那普利(10毫克/日)、雷米普利(2.5~5毫克/日)、副辛普利(10毫克/日)等。但用药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压偏低。如出现明显的干咳副作用,可改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沙坦类)。
3、硝酸酯类药物: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扩张静脉及外周动脉血管及冠状动脉,从而降低心肌氧耗量,增加心脏侧支循环血流,使心绞痛得到缓解。另外,它还有降低血小板粘附等作用。本类药物主要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5-单硝酸异山梨酯、长效硝酸甘油制剂(硝酸甘油油膏或橡皮膏贴片) 等。硝酸酯类药物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常规一线用药。心绞痛发作时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使用硝酸甘油气雾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先静脉给药,病情稳定、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或皮肤贴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后可以停药。硝酸酯类药物持续使用可发生耐药性,有效性下降,最好间隔8~12小时服药,以减少耐药性。
4、硝酸异山梨酯:与硝酸甘油相似,硝酸异山梨酯同样能够起到扩张动、静脉血管,缓解心绞痛症状的作用。不同的是,硝酸异山梨酯作用时间较长,起效较慢,通常不作为急救药物使用。只有使用硝酸甘油不见效,或极少数对硝酸甘油过敏的患者才能使用。
5、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能够作用于血小板,控制其聚集形成斑块,每天100毫克左右,长期服用,可以大大降低出现血栓的几率。
6、β-阻滞剂:由于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从而降低病人的氧耗量,减少因用力、激动引起的症状性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提高病人运动耐量。同时β受体阻滞剂具有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活动的作用,减少由此引发的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心律失常。在无明显禁忌时,β受体阻滞剂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一线用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是非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药物,与硝酸酯类药物合用效果更佳。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使用可以降低死亡率,也是心梗后及介入治疗后应长期坚持服用的药物。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 (50~100毫克/日)、阿替洛尔(25~50毫克 /日)、比索洛尔(康可)(2.5-5毫克/日)和兼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卡维地洛(6.125-12.5毫克/日)、阿罗洛尔(阿尔马尔)(10毫克 /日)等。上述药物可选用其中一种。
7、调脂治疗:调脂治疗是指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这三个指标进行调节,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从而稳定冠状动脉病变处脂质斑块,防止其破裂及斑块继续增大,甚至使脂质斑块消减。因此,适用于所有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病人应当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低脂饮食,减轻体重,适当运动,常规测血胆固醇水平。对伴有高脂血症的病人,在改变生活习惯基础上给予调脂治疗。目前提倡用他汀类药物,常用药物有:洛伐他汀(20毫克/日)、普伐他汀(10毫克/日)、辛伐他汀(20毫克/日)、氟伐他汀(20毫克/日)、阿托伐他汀(10毫克 /日)、吉非贝齐、烟酸等。最近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死亡率及发病率。
8、他汀:他汀类药物可以降血脂,此外,它还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可长期服用,以避免血管被脱落的斑块堵塞。
9、抗栓(凝)药物:血液中的凝血酶和血小板的作用是血栓形成中相互促进的两个主要环节,因此抗栓治疗主要针对两个环节,分别称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抗凝药物主要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水蛭素、华法林等,主要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另外,溶血栓药(链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可溶解冠脉闭塞处已形成的血栓,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的及时治疗。
10、钙离子拮抗剂:其作用为抑制或减少冠状动脉血管痉挛,抑制心肌收缩,扩张外周阻力血管及冠状动脉,降低心肌氧耗及增加冠脉血流,某些钙拮抗剂还能减慢心率。一般耐受好,能增加病人耐力及缓解症状,可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和冠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一般认为它们与β受体阻滞剂具有相同的效果,特别适用于某些有β受体阻滞剂禁忌的情况,例如哮喘、慢性气管炎及外周血管疾病等。常用药物有:维拉帕米(40毫克,2次/日)、硝苯地平(10毫克,3次 /日)、硝苯地平控释剂(拜心同)(30毫克/日)、缓释剂(络活喜)(5毫克/日)、地尔硫卓(硫氮卓酮、合心爽)(30毫克,3次/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