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09-25 05:15

  肿瘤是困扰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肿瘤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继外科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第四类已被证明具有显著临床治疗效果及优势的抗肿瘤疗法。
  由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的高度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认识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和寻找治疗肿瘤方法成为科学家面临的巨大挑战。
  从19世纪90年代Coley设计的以细菌产物为基础的首例肿瘤疫苗,到上世纪70-80年代对抗体治疗及细胞因子治疗手段的探索,再到几年前相继批准的针对一些特定癌症的肿瘤疫苗、细胞免疫等免疫治疗方法,肿瘤的免疫治疗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与进步。
  肿瘤坏死因子(TNF)作为肿瘤免疫治疗中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药物,于1975年首次被发现。TNF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NK细胞及T淋巴细胞产生。1985年Shalaby把巨噬细胞产生的TNF命名为TNF-α,把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命名为TNF-β。虽然TNF-α与TNF-β仅有约30%的同源性,但它们却拥有共同的受体。TNFα的生物学活性占TNF总活性的70 %~95
  %,因此目前常说的TNF多指TNF-α。TNF杀伤肿瘤组织细胞主要与以下机理有关:1.直接杀伤或抑制作用。2. 通过TNF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促进T细胞及其它杀伤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3. TNF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或导致血管功能紊乱,使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造成肿瘤组织的局部血流阻断而发生出血、缺氧坏死。4.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过氧化物阴离子产生,增强ADCC功能,刺激细胞脱颗粒和分泌髓过氧化物酶。5.
  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TNF促进T细胞MHCⅠ类抗原表达,增强IL-2依赖的胸腺细胞、T细胞增殖能力,促进IL-2、CSF和IFN-γ等淋巴因子差生,增强有丝分裂原或外来抗原刺激B细胞的增殖和Ig分泌。
  大量基础研究证明肿瘤坏死因子可以提升化疗药在肿瘤内的浓度4-6倍;联合阿霉素提高多药耐药细胞的细胞毒效应;联合顺铂、紫杉醇、吉西他滨具有协同作用。在1995年第35届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专家们达成共识:(1)TNF对肿瘤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2)TNF是具有潜力的抗肿瘤药物,今后对TNF的研究和治疗应给予更多支持。同时,欧洲药物评审委员会(EMEA)亦登记和接纳了TNF作为抗肿瘤药物。另外,美国的FDA批准了美国国立肿瘤研究院(NCI)牵头的TNF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的Ⅲ期临床研究方案。特别是在20世纪末期,欧洲多项临床研究将肿瘤坏死因子应用于软组织肉瘤和恶性黑色素瘤的隔离肢端灌流获得轰动性的成果,有效率高达70%-90%,如此满意的效果在肿瘤生物治疗史上是罕见的。
  德国进行的临床研究中还探索了肿瘤坏死因子单药用于晚期难治复发性恶性胸腹水的治疗,结果肿瘤坏死因子在治疗癌性胸水的有效率高达87%,对于复发难治性胸腹水仍有高达86%的有效率,不良反应轻微,是目前恶性胸腹水治疗的最有效的药物。国内也在同步进行着对肿瘤坏死因子的探索,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肿瘤坏死因子在治疗恶性胸腹水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与国外的报道情况一致。
  在实体瘤方面,肿瘤坏死因子联合化疗能显著提升晚期NSCLC和NHL的化疗疗效。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肿瘤坏死因子的临床应用也将更加具有前景。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肿瘤与宿主的关系,特别是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及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将以免疫细胞、分子、基因为基础的联合干预手段应用于肿瘤治疗将成为基础、临床科学家关注的重大热点,会在临床应用中让更多的癌症患者受益。

肿瘤坏死因子(TNF)与肿瘤免疫治疗相关文章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由巨噬细胞对细菌感染或其他免疫源反应自然产生的细胞因子。是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是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与干扰素协同作用可杀死肿瘤细胞。根据其来源和结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即TNF-α和TNF-β。前者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LPS是诱导其产生的较强刺激剂,T细胞和NK细胞在某些刺激因子(如PMA)作用下也可分泌TNF-α;后者主要由活
发布于 2023-10-09 09:02
0评论
(1)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TNF在体内、体外均能杀死某些肿瘤细胞(cytolyticaction),或抑制增殖作用(cytostaticaction)。肿瘤细胞株对TNF-α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异,TNF-α对极少数肿瘤细胞甚至有刺激作用。用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C、放线菌酮等处理肿瘤细胞(如小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可明显增强TNF-α杀伤肿瘤细胞活性。体内肿瘤对TNF-α的反应也有很大的差异,与其
发布于 2023-10-09 09:29
0评论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 根据其来源和结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即TNF-α和TNF-β。前者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LPS是诱导其产生的较强刺激剂,T细胞和NK细胞在某些刺激因子(如PMA)作用下也可分泌TNF-α;后者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T细胞在抗原、丝裂原等刺激下可产生高水平的TNF-β。TNF-β原称淋巴毒素(1ymphotox-in,LT)。 人活性形式
发布于 2023-10-09 09:22
0评论
应用TNF在治疗肿瘤等方面开始临床Ⅱ期试验,也可与IL-2联人事治疗肿瘤,目前认为全身用药的疗效不及局部用药,后者如病灶内注射,局部浓度高且副作用也较轻。近年来已采用TNF基因治疗开始对黑素瘤等肿瘤进行临床验证。值得重视的TNF又与临床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 (1)感染性休克:目前认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或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休克是由于细菌内毒素刺激机体产生过量TNF-α,引起发热,
发布于 2023-10-09 09:09
0评论
DC细胞——“火眼金睛”识肿瘤 DC细胞也叫树突状细胞[1],是1973年被发现存在于我们体内的。在我们可以抗击肿瘤细胞的免疫系统中,DC细胞没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但却能够“认出”肿瘤细胞,即使有些肿瘤细胞经过“乔装打扮”,避开了免疫系统的监控,DC细胞也能将它们识别出来。DC细胞被提取、培养后大量回输入患者体内,相当于增加了大量的哨兵,肿瘤细胞被DC细胞揪出后,会发出信号给具有杀伤能力的
发布于 2023-10-24 20:08
0评论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UC病变仅累及结肠(大肠),而CD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见下图)。如今IBD发病率日益增加,5月21日的JAMA上刊登了一篇关于IBD临床知识要点的文章,简述了关于IBD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知识,为更多IBD患者带来医学的熏陶和普及,对临床医生也是一次系统的梳理
发布于 2022-12-17 09:35
0评论
以往认为肿瘤有六个特征:不死性,迁移性,失去接触抑制,生长信号的自给自足,对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逃逸,增长血管的能力。最新研究表明,肿瘤还具备第七种特征:肿瘤相关性炎症。恶性肿瘤以其转移能力为特征,那就是侵犯解剖意义上的远处正常组织,于该处接种并且生长。在这个复杂并且高度选择性的过程中,肿瘤细胞离开他们原始的生长部位,通过如血型途径和淋巴管途径等不同的途径进行播散。不是所有的肿瘤细胞都可以转移,因为
发布于 2022-10-20 02:24
0评论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虽然现在未能唱“主角”,但通过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激活自身免疫细胞来杀伤肿瘤细胞的优点却不可小觑。目前认为,肿瘤不仅是系统疾病,也是全身性疾病,因此肿瘤治疗除手术和放疗等局部治疗外,通常还必须进行全身治疗。 当然,化疗是目前肿瘤后续全身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却有着很强的毒副作用,使得一些患者的生活质量很差,所以许多专家把化疗称为一把“双刃剑”。细胞免疫治疗是对抗肿瘤的根本希望。 细胞免
发布于 2023-10-24 19:55
0评论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病因至今尚不明确。有众多方法可供选择以治疗银屑病,但通常情况下效果有限,或长期使用具有显著毒性,特别是传统口服药物治疗中重度银屑病患者。而现在在不同国家获准使用的部分生物制剂(选择性作用于银屑病免疫发生机制的不同阶段)包括阿法赛特、依法利珠单抗、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以及刚刚上市的优特克单抗在银屑病的治疗中显示不同疗效,同时,这些生物制剂使用过程中不伴
发布于 2023-02-27 17:06
0评论
一、厌食厌食是肿瘤病人的常见并发症。癌痛、心理障碍、药物等均可引起食欲降低。另外,食欲还受血液内营养素水平、人体营养贮备、肝和胃肠功能状况的影响。各种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影响下丘脑,下丘脑是控制饥饿感的中抠,它可协调不同来源的刺激,结果使病人的食欲降低。胃肠道疾病胃肠道肿瘤病人常发生肠腔堵塞、肠壁浸润或肠腔外压迫等的情况,可以引起胃肠道蠕动障碍,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食管癌病人的进食减少,还可以引起消
发布于 2023-01-14 08:51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