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有时候可能堵塞尿路阻碍尿液的排出,造成疼痛、肾积水,严重的可能造成尿毒症甚至肿瘤。为防止其恶化,彻底根治,应积极治疗。其治疗方法如下所述。
中药治疗:
①清热利湿行气:常用的清热利湿药有金钱草、车前子、海金砂、滑石、泽泻、木通、通草、地肤子、石苇等;淡渗利湿药有:猪苓、茯苓、赤小豆、薏苡仁。行气解郁药有:木香、乌药、厚朴、青皮、香附、枳实、莱菔子等。主要用于无嵌顿、直径小于0.8cm的小结石,能提高自然排石率,减少手术率,改善肾功能。
②气滞行瘀:以化瘀行气软坚药三棱、莪术、桃仁、枳壳等组方,它可使磷酸盐部分脱失,草酸颗粒结晶变圆钝,结构破碎。金钱草、石苇、茯苓、玉米须等组成的中成药还能减少上尿路含钙结石患者尿中的大晶体的比例,提高尿液对草酸钙晶体生长和聚集的抑制活性,具有防止含钙结石形成、降低尿石复发的作用。
③破血破气加益气药促使结石移动排出,解除梗阻:缓解结石梗阻性肾输尿管积水,减少手术率。对中度肾积水,只要无严重感染和进行性加重,可应用以中药为主的非手术方法积极治疗。排石后用补肾、活血、益气药有助于肾功能的恢复。此外,在碎石前后应用清热利湿、化淤行气、清热解毒、补肾益气等中医方法治疗。
④一些中成药也颇受欢迎:如排石颗粒(包括无糖型的)泌淋胶囊等。
在中医理论中,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和膀胱结石统属中医“石淋”范畴。其治疗方法多以清利湿热、通淋排石为主。常见的排石药物主要以排石颗粒及其他制剂的中成药为主,主要成分大多包括:石韦、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芍药、甘草等。若尿中带血可加小蓟、生地、藕节等以凉血止血。
肾结石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1.急性肾绞痛的治疗
(1)对绞痛不严重的患者:可以即刻给予吲哚美辛(消炎痛)栓100mg,肛门内给药。急性梗阻时,肾盂内压力升高,刺激肾髓质合成前列腺素E2。后者使肾血流量增加并抑制抗利尿激素,产生利尿作用,进一步增加肾盂内的压力,使输尿管结石在排出的过程中引起剧烈的绞痛。吲哚美辛(消炎痛)是一种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静脉注射吲哚美辛后,一方面通过改善结石附近输尿管的尿流而降低压力;另一方面,它又是前列腺素合成的强有力的抑制剂,能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以及前列腺素E2的作用,75%的患者在用药后约20 min内肾绞痛完全缓解。吲哚美辛口服后经肝脏处理,其抑制前列腺素E2合成的作用大大减弱。由于正常人直肠齿状线以下黏膜的静脉是直接回流进入下腔静脉的,而齿状线以上黏膜的静脉是通过肠系膜下静脉回流进入门静脉的。吲哚美辛栓(消炎痛栓)在直肠内溶化并经黏膜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即能发挥缓解肾绞痛的作用。 口服黄体酮、硝苯地平(心痛定)等药物。黄体酮具有显著的持久止痛作用,一般用药后30 min大多数肾绞痛缓解,继续用药并能预防肾绞痛发作或明显减轻疼痛。口服硝苯地平5~10mg,每天3次,可使肾绞痛得到缓解。舌下含服作用较口服迅速,绞痛发作时立即舌下含服,5 min后即能够缓解疼痛。硝苯地平用后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初服者常见面部潮红,心悸,窦性心动过速。孕妇忌用。还可直肠内应用双氯芬酸(双氯灭痛)胶浆。
(2)绞痛较重时:可给予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和(或)哌替啶50mg。可用哌替啶(50~100mg)、吗啡(10~15mg)肌内注射。然而,即便是静脉注射吗啡,在30 min时也只有36%的患者有效。
(3)输液利尿:一般可给输1000~1500ml液体,必要时还可以加用利尿药物[肌内注射呋塞米(速尿)20mg或静脉输入甘露醇250m1]。
(4)对绞痛严重、药物治疗没有明显好转而诊断明确的输尿管结石患者,可急诊行体外冲击波碎石。对口服药物后症状不能得到控制;结石引起无尿(一般见于独肾)或合并感染;直径大于6mm的结石自行排出的可能性极小,应采取积极的方法治疗。
2.非手术治疗 尿石症的治疗方法很多,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结石部位、结石大小、结石成分、有无梗阻、感染、积水、肾实质损害程度以及结石复发趋势等来制订治疗方案。在结石比较小、没有肾积水及其他并发症,估计结石可以自行排出的情况下,常先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部分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结石会自行排出。对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结石仍未排出的患者,应采取其他治疗(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或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保护肾功能。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代谢性结石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如用药物降低血、尿中的钙、磷、尿酸、草酸、胱氨酸等)。
(1)多发结石的治疗原则:
①对双侧肾结石,先处理肾功能较好的一侧结石;如两侧肾功能相似,则先处理容易手术的一侧肾结石。
②当同时有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时(同侧或双侧),一般先处理输尿管结石,然后再处理肾结石。
③上尿路和下尿路结石同时存在时,如下尿路结石并未造成梗阻,则先处理上尿路结石;如上尿路结石还没有影响肾功能,则可先处理下尿路结石。
(2)总攻疗法:“总攻疗法”是指在短时间里采用一系列的中西医结合手段,增加尿流量、扩张输尿管、增强输尿管蠕动,促使肾、输尿管结石排出的方法。适用于直径<4mm 的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虽然“总攻疗法”一般费时较长,患者需耐受排石的痛苦,排石的效果并不肯定,近年来已极少有单位用此方法治疗尿石症了,但在许多基层医疗单位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手段。
(3)高钙尿的治疗:
①多饮水:以增加尿量,降低形成结石成分的尿饱和度。
②调整饮食结构:主要是减少奶及奶制品、动物蛋白的摄入,多摄入含植物纤维素多的食物。
③噻嗪类利尿剂:噻嗪直接刺激远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促进钠的排泄,可使结石的形成降低90%,被广泛地用于复发性草酸钙结石患者。30%~35%的患者中有副作用,其中大部分患者会因此而终止治疗。长期的噻嗪治疗可导致体液减少、细胞外容量减少、近曲小管对钠和钙的重吸收。噻嗪也促进甲状旁腺素对增加肾钙重吸收的作用。噻嗪对肠道钙的吸收没有影响,而在肾性高钙尿患者则减少。
④磷酸纤维素钠:口服后能在肠道内与钙结合而降低肠钙的吸收。对于吸收性高尿钙症,可联合应用磷酸纤维素钠、补充镁及限制饮食中的草酸等方法,以减少尿钙、减少钙盐的结晶,又能保持骨密度及临床的疗效。
⑤枸橼酸盐:尿枸橼酸盐升高可使草酸钙饱和度下降,减少钙盐结晶和结石的形成。
⑥正磷酸盐:正磷酸盐能在肠道内与钙结合并减少其吸收。正磷酸盐能减少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 Vit D3的产生而不影响甲状旁腺的功能。在用正磷酸盐治疗的复发性结石患者中,缓解率为75%~91%。在用中性或碱性磷酸盐治疗时,尿磷的排泄明显增加,增加尿中抑制作用。它禁用于磷酸镁铵结石患者。正磷酸盐还可引起胃肠道功能失调和腹泻。米糠能与肠道的钙结合并增加尿中的正磷酸盐,减少结石的复发。饭后口服麸糠,可用于预防结石的发生。
⑦治疗高钙尿的原因:如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进行手术治疗;对肾小管性酸中毒者的治疗原则是纠正酸中毒、及时补钾和对症处理以减少并发症;长期卧床的患者则需适当增加活动、保持尿液引流通畅、控制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