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越饮越暖,水越喝越寒” 似乎喝酒可以取暖已被许多人认可。不少朋友振振有词,“喝酒能产生热量,冬季喝酒能帮助人抵御严寒。”然而,喝酒真的能取暖御寒吗?
饮酒能暖身其实是认识误区,事实是“饮酒御寒寒更寒。
喝酒后为什么会感觉身体“热乎乎”?原来,酒精在体内分解代谢胃乙醛后能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加速流动。“热血”流向皮肤会产生暖烘烘的感觉(皮肤感觉的是温差),人自然会感到体表发热。
然而这只是暂时现象,只是体内温暖的血液流向温度较低的体表、四肢血管造成的感觉上“暖暖的”,其实是身体不断地在丢失热量。但另一方面,扩张的毛细血管不能及时收缩防止血液向外传输热量,因此喝酒后毛细血管扩张,人体热量丢失的更快。
当皮肤、四肢感觉到周围冰冷的空气,自然会收缩外周毛细血管,以减少人体热量的丢失,这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射。而“喝酒暖身”其实是逆着生理扩张外周毛细血管,一时感觉暖身后热量丢失的更快,反而感觉更冷。因此冬天酒后不醒在室外尤其容易因低体温过低而发生意外。
喝酒御寒还没有吃肉御寒来的有效
人体在摄食过程中,除了咀嚼等动作消耗的热量外,因为要对食物中的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及代谢转化,还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营养学家把这种因为摄食而引起的热能的额外消耗称为食物热效应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SDA)。
简单说来就是吃完饭后体温会略有升高,这止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一般来讲,体温的升高在进食后不久就会出现,这也是吃饭时和饭后会觉得热的原因之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吃饭满头大汗的人便是这个原因。一般在进餐后两小时,体温会达到顶点,2-3小时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吃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会让人觉得发热,这就是“食物热效应”。不同的食材,吃后产热的效果也不同。食物的成分不同,所产生的热效应差别也不同。脂肪的食物热效应约占其热能的4%-5%,碳水化合物为5%-6%,蛋白质最高能达到10%左右。因此吃富含蛋白质肉类的食物,会觉得饭后发热特别厉害。而吃淀粉类,或者蔬菜类,效果就差得多。
所以冬天里喝酒御寒只是让你体内的热量短时间释放出来,本身并无法让身体产生更多热量;食物中的蛋白质可以让体内产生额外的热量,补充低温带来热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