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通过肛门一手一口直接感染和人群之间接触感染,偶尔,在肛周孵育的幼虫再返爬回肛门内而发生逆行感染。本病容易传播,常在集体儿童机构或家庭中造成流行。
蛲虫成虫细小,呈乳白色。雌虫长8~13mm,体直,尾部尖细;雄虫大小约是雌虫的1/3,尾部向腹部卷曲,有一交合刺。虫卵为椭圆形,不对称,一侧扁平,一侧稍凸,无色透明。在刚排出的虫卵内常有蝌蚪期胚胎,在适宜环境下发育为含蚴虫的虫卵,即感染性虫卵。
蛲虫的生活史简单,无外界土壤发育阶段。成虫主要寄生于同盲部,头部附着在肠粘膜或刺人粘膜深层,吸取营养,并可吞食肠内容物。雄虫交配后死亡,雌虫在盲肠发育成熟后沿结肠向下移行,在宿主人睡后爬出肛门产卵,每次产卵约1×l0^4个,产卵后多数雌虫死亡,少数可再回到肛门内,甚至可进入阴道、尿道等处。刚排出的虫卵在宿主体温条件下,6小时即发育为感染性虫卵,虫卵经手、污染食物和水等进入人体消化道,幼虫孵出并沿小肠下行,经两次蜕皮至结肠部位发育为成虫。这种自身感染是蛲虫病的特征,也是需多次治疗才能治愈的原因。虫卵亦可在肛门周围孵化,幼虫可经肛门逆行进入肠内并发育为成虫,这种感染方式称为逆行感染。
蛲虫头部可刺入肠粘膜,偶尔深达粘膜下层,引起炎症及微小溃疡。偶尔穿破肠壁,侵入腹腔或阑尾,诱发急性或亚急性炎症反应。极少数女性患者可发生异位寄生,如侵入阴道、子宫、输卵管,甚至腹腔,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雌虫在肛门周围爬行、产卵导致局部瘙痒,长期慢性刺激和搔抓产生局部皮肤损伤、出血和继发感染。
蛲虫寄生虫数自几条至千余条。虫体头部刺人肠粘膜,偶尔深达粘膜下层,引起炎症与微小溃疡。由于蛲虫寄生期限短暂,故肠粘膜病变轻微。蛲虫偶尔可穿破肠壁侵入腹腔或阑尾,诱发急性或亚急性炎症。极少数女性患者可产生异位损害,如侵入阴道、子宫、输卵管、甚至腹腔,引起阴道炎。雌虫在肛周产卵。刺激皮肤,引起瘙痒。长期慢性刺激可产生局部皮损、出血和继发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