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1-17 23:06

   1、阴黄:黄色不明显,下身黄而上身不黄;小便夜间不舒服,白天通利。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散”6-15克加茯苓、泽泻、薏米之类或五苓散。连服数剂即退。

  2、阳黄:黄色如金,上身眼目尽黄,下身不黄;白天小便不畅,或痛或不痛,夜间正常;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散”15-18克加升麻、橘梗、茯苓、花粉、麻黄芩等,数剂即愈。

  3、热黄:口大渴,多饮反觉不快,一身尽黄;眼目发黄色淡,小便急数疼痛,尿色如黄汁。病因热结膀胱。治疗宜用“去黄散”15克加龙胆草、栀子、白芍、茯苓、泽泻等,大热泄黄疸亦除。

  4、寒黄:畏寒怕冷、腹中疼痛、按时缓解;一身黄疸、眼目白,小便清长、夜间尤多。病因是寒结膀胱。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白术茯苓、山药、芡实、薏米、附子等,温命门,10-15剂痊愈。

  5、湿黄:一身上下尽黄,眼目具黄;身浮肿、按之如泥;病因是水湿之病。治疗宜用“去黄散”12-15克加升麻、牵牛子、车前子、泽泻等,慢慢调理即愈。

  6、燥黄:胸前发黄病因是肺金燥极,发于胸前。治疗宜用“去黄散”3克加麦冬、栀子、白芍、陈皮、天冬、元参、花粉、白芥子等,数剂痊愈。

  7、血黄:上下一身,眼目具黄,发热、烦闷、腹痛。病因是血瘀。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丹皮、牛膝、当归、栀子、川芎、大黄等,长服即愈。

  8、气黄:头面多黄、不发热、轻微活动乏力、小便不

  数,大便燥。病因是气虚不能运化。治疗宜用“去黄散”12克加人参、白术、茯苓、车前子等,气旺则愈。   9、新生儿黄疸:出生2-3天即可出现黄疸,10天左右达到高峰。病因是胎儿感受孕母湿热之气。治疗宜用“去黄散”10克加栀子、郁金、白术、鸡内金等7剂大部分痊愈。

  10、手足黄:身不黄手足反黄。病因是湿热壅闭与中焦。治疗宜用“去黄散”15克加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慢慢调理可治愈。

  黄疸的西医药治疗   1、光照疗法:新生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睾丸用黑纸遮盖,用单光20W蓝色荧光灯管8支平列排成弧形,管间距离2.5cm,距患儿35—50cm或用双光上下各6支灯管,下方距离患儿25—35cm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120umol/L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2、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鲁米那。生后第1周给药,剂量为4—8mg/kg/日,连服4日,3—7日可显效。也可首次给大剂量8mg/kg/日,然后小剂量维持4mg/kg/日。加用尼可刹米可拉明lOOmg/kg/日,可提高疗效。

  3、换血疗法 :作用:①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②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③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力衰竭。

治黄疸型肝炎秘方相关文章
  (1).表面抗体、核心抗体为阳性(符号为+),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为阴性(符号为—)。 (2).表面抗体、e抗体、核心抗体为阳性,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为阴性。 (3).表面抗体为阳性,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为阴性。以上情况不必接种乙肝疫苗,也不需任何治疗。3.属于现症感染状态,须划归乙肝患者的情况: (1).表面抗原阳性。 (2).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为阳性(俗成“大三阳”)。 (3).
发布于 2025-01-17 22:59
0评论
概述 出现黄疸性肝炎的患者,其身体会出现肝区疼痛等症状,同时患者还会发现自身的尿液黄得像茶一样,而且还会不定期出现发热现象,发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肝细胞坏死,或者是解毒排泄,功能降低等原因导致的,所以患有黄疸型肝炎的患者,及时的进行控制,不然可能会由于黄疸性肝炎的原因,从而危害到自身的生命,引发身体出现其他的问题。 步骤/方法: 1、 黄疸型肝炎出现的原因都是由于细菌感染的原因,一般
发布于 2023-04-22 07:53
0评论
黄疸肝炎一般可以按照急性肝炎的方法来治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菌丹平肝胶囊、复方菌黄颗粒,以及丹参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等退黄药物。如果黄疸症状严重,且持续时间长,且有加重趋势的患者,可以用强的松或强的松龙等药物。 从中医的治疗方法来说,黄疸肝炎是由于体内湿热郁蒸使肝胆受损而引起的,因此对于黄疸肝炎的治疗,应该以清利肝胆、清热利湿为主。而急性黄疸型肝炎又分为热重型、湿重型和湿热型三种,不同类型的
发布于 2024-08-17 05:38
0评论
黄疸肝炎一般可以按照急性肝炎的方法来治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菌丹平肝胶囊、复方菌黄颗粒,以及丹参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等退黄药物。如果黄疸症状严重,且持续时间长,且有加重趋势的患者,可以用强的松或强的松龙等药物。 从中医的治疗方法来说,黄疸肝炎是由于体内湿热郁蒸使肝胆受损而引起的,因此对于黄疸肝炎的治疗,应该以清利肝胆、清热利湿为主。而急性黄疸型肝炎又分为热重型、湿重型和湿热型三种,不同类型的
发布于 2024-08-14 14:48
0评论
1轻型消黄汤 【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 【组成】茵陈30克,生苡米、茯苓、白芍、赤芍、六一散(包)各12克,藿香、杏仁、当归、丹皮、酒炒黄芩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利湿清热,芳香化浊。 【方解】方中重用茵陈,利胆退黄;白芍、赤芍、丹皮、当归养阴和血、清热凉血;黄芩清热解毒;藿香芳香化浊;杏仁宣肺利气;苡米、茯苓、六一散利水祛湿。诸药相伍、共奏利湿清热、芳香
发布于 2023-03-21 23:35
0评论
一、病因 1.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 2.乙型病毒性肝炎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 3.在HBV感染者的血清中存在小球形颗粒、管状颗粒和乙型肝炎病毒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3种不同形态的病毒颗粒。前二者分别为过剩的HBV外壳蛋白和不完整或空心的颗粒,无传染性;而Dane颗粒在肝细胞中复制,具有传染性。HBV可在人
发布于 2023-06-24 13:04
0评论
●采用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 不适当的饮食会造成过敏症、消化毛病、体能差、及无法去除有毒物质。蛋白质含量低,而糖类及脂肪含量高的饮食,尤其是包括许多饱和脂肪(来自油炸食物)及氢化脂肪的饮食对肝炎患者尤为不利,它们无法提供身体足够的蛋白质,以修补受损的组织,并加重肝脏的负担。 ●合理补充萤白质 蛋白质是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结构基础。患肝病时,因为肝脏细胞受到损害,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等,需要蛋白质进行修复,
发布于 2024-09-19 21:34
0评论
黄疸是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巩膜、皮肤、粘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当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1~2mg/d1)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1)时则为显性黄疸一般治疗如存在引起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应给予对症治疗药物治疗使用酶诱导剂: 苯巴比妥抑制溶血过程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饮食有节禁烟酒勿进食不洁
发布于 2024-11-11 07:06
0评论
黄疸型肝炎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病种,这个只是一种具体的症状表现,当然经过治疗是可以解除症状的,但是至于是否能够完全消除病毒,是要看是具体是由什么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出现这种黄疸现象,主要是由于肝炎病毒侵犯肝脏,并在肝细胞内复制.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作用下,一起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水肿、破坏使肝脏组织发生炎性侵润,充血、水肿、渗出、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等一系列变化。这样就影响了肝组织的正常状态和结构,损害了
发布于 2023-03-18 13:52
0评论
1。血清胆红素测定。1分钟胆红素是血清与试剂混合后于1分钟时测定的胆红素含量,一般占总胆红素的20%。肝细胞性黄疸时,1分钟胆红素/总胆红素的比值常在20%~60%。 2。血清蛋白测定。在肝细胞性黄疸的中、晚期,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甚至倒置。少数情况下,如球蛋白显着增高时,则总蛋白可正常或超过正常。蛋白电泳测定在急性黄疸型肝炎者,其β及γ球蛋白轻度升高;而肝
发布于 2023-03-18 13:59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