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对照组相比,双相情感障碍的家族史本身与一系列心理病理学问题有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子女患双相情感谱系障碍的风险可能相差24倍之多;如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子女有情绪波动和焦虑/抑郁症状,应被视为 "超高风险" 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可能是24倍,特别是如果父母较早发病的话。
躁郁症具有高度的遗传性,患者的子女可被视为躁郁症的高危人群。在这种情况下,匹兹堡大学和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根据匹兹堡双相情感障碍后代研究(BIOS)的数据,探讨了双相情感障碍家族性风险的 "高危 "青少年新发双相情感障碍(BSD)的症状学预测因素。这项研究于2月19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
该研究包括359名年龄在6-18岁的躁郁症I型和II型患者的子女和220名社区对照儿童。在基线时,前一组中的8.4%已经患有BSD,包括双相I、双相II和双相障碍NOS;8年后,这一数字上升到14.7%(44/299),其中15人明显患有双相I或II。研究人员利用因素分析,逐步缩小了在基线和随访期间收集的因素范围,并探讨了相关因素对新发BSD的预测价值。他们的发现:
1.与对照组儿童相比,基线时患BSD的高风险儿童的焦虑/抑郁、注意缺陷/抑制、外化问题、亚临床躁狂症和情绪不稳定的水平明显较高,这表明双相情感障碍的家族史本身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心理病理学问题;
2.新发BSD的最强预测因素包括
基线焦虑/抑郁水平、基线与近期(发病前2年内)情绪不稳定,以及近期的亚临床躁狂症状(p<0.05);
3.对于后来发生BSD的儿童,随访期间情绪不稳定和焦虑/抑郁水平更高,躁狂症状在发病前 "赶超";
4.路径分析表明,在发病前的访问中出现的狂躁症状在基线时的情绪不稳定预测新发BSD的原因中发挥了作用;
5.父母情感障碍发病时间较早(如<18岁),同样与儿童患病风险升高有明显关系;
6.对于没有焦虑/抑郁、情绪波动和狂躁的儿童(以及父母情绪障碍发病较晚的儿童),即相对 "最安全 "的儿童,患BSD的风险是2%,而具有上述所有风险因素的儿童的风险是49%。
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一系列的精神病理症状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家族史有关,但也有一些症状可以预测BSD的发病;例如,焦虑/抑郁和情绪波动,这应该提醒有风险的青少年在以后的生活中发病,特别是如果他们的父母较早开始有情绪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青少年的情绪持续不稳定,以及出现狂躁症状,会大大提升此后数年内发生BSD的可能性。
从临床角度来看,这些症状相对较高的特异性可能有助于识别那些可能从早期药物/社会心理干预中获益最多的青少年;从研究角度来看,"超高风险个体 "的定义可能有助于识别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促进早期干预措施的评估。这类研究最终可能导致 "前驱双相情感障碍 "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