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24 19:00

  一、安全依恋关系对今后成长的重要性

  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是对此人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我们说的依恋关系主要指的是0-2岁,孩子出生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在传统教育中我们总认为0-2岁的孩子不懂事,我们负责好他的吃穿,别生病就可以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在0-2岁时有着强烈的和妈妈在一起的需要,因此,在孩子0-2岁期间不要和孩子有太多的分离。在一些国家,妈妈在孩子3岁之前是不外出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家带孩子,这一点很科学,因为这样有利于孩子和妈妈建立稳定而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内心感到安全,对孩子今后的人际交往方式有重要的影响。

  挪威的心理学家在孩子住院父母陪住问题上起到了改变儿童医院制度。因为最开始发现一些孩子住院时不得不离开母亲。我们看过一个纪录片,妈妈把孩子送到医院里,妈妈离开了,在离开的瞬间,孩子的眼神中有绝望、恐惧,孩子要经历痛苦,还要经历陌生的护士和大夫,他不会像大人那样感谢大夫。挪威的心理学家儿童研究员发现了这样的儿童悲伤情景,让所有住院的孩子,必须要有母亲陪伴。

  有些朋友就谈到,他2、3岁的时候,妈妈就是在厨房做饭都没有关系,它觉得妈妈在,就会安心的去玩儿,心里暖洋洋的,特别高兴,自己玩儿都没有关系,这就是心理的力量。但是有的孩子回忆,有的时候父母不在家,把他放在家里,非常的可怕,感觉很孤独,似乎整个世界都不要我了。大人觉得一会儿就回来,但是孩子的感觉是永久性的,他建立的记忆和理解就是他自己的,那个年龄段的理解就是“你不要我了,把我抛弃了!”这样一来孩子长大后会出现人际关系问题,他很难信任别人,甚至无法信任这个世界,总是在怀疑的状态下,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总是会留有戒心,不愿意向别人流露内心真实的感受,虽然他很想和别人交朋友,但无论如何也融入不到别人的圈子里,对别人说的话敏感,不相信别人是喜欢自己的,这是因为早年妈妈离开时给他留下了是自己不好的,所以妈妈才离开的印象,长此以往,与人交往就成了他的负担,缺少朋友,性格变得孤僻、悲观,甚至会影响到将来的婚恋关系,因为没有早年的经验帮助他与恋人建立亲密而稳定的关系。

  二、如果不得不离开怎样做更好?

  突然离开肯定是不好的,孩子突然被送到爷爷家了,送去以后,孩子会觉得爸妈就没有了,不见了,他在那个时候形成一种被抛弃感,这对孩子来说是生与死的恐惧,非常的可怕!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要送走,如果不得不送走的时候,仍然要尽量给孩子稳定的感觉,让孩子觉得“妈妈还在,只是暂时的离开”,可以给孩子带上他在家用的奶瓶、小被子,毛毛熊,或者是妈妈的一件衣服,上面有妈妈的味道,这样会减少孩子对于妈妈不在的恐惧,定期的去看孩子,每天或者每个星期,最好是同一个时间出现,走的时候跟孩子说好下次再来的时间,这样对孩子就会好多了,分离焦虑就会减少。孩子被接回家后还需要重新弥合关系,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

  三、孩子上幼儿园哭闹怎么办?

  2-3岁的孩子就像我们不建议送到姥姥、奶奶家一样我们不建议全托。最后是每天能接回家,而且固定在一个幼儿园,不轻易转园。因为一个稳定的好幼儿园是一个客体,孩子作为主体,他与父母分离后,需要有一个新的客体替代,如果新的客体是稳定的,好的,那么他会慢慢地习惯在幼儿园里美好感觉。所以说,我觉得一件事情,不能完全说它的问题,它也会有另外好的一面,关键就是如何尽量避免它带来的创伤。

  有的孩子上幼儿园哭闹的很厉害,妈妈老觉得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之后赶快跑、躲开了之后就没事了,孩子会觉得“呦,她怎么就没了?”虽然妈妈躲开了,看不到孩子哭闹的场景,心里不用那么纠结了,但是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不小的。妈妈应该事先告诉孩子,“妈妈把你送到幼儿园,幼儿园里有其他和你一样的小朋友,你可以跟他们玩,我们只是暂时的分开,妈妈下班后就来接你”,这些妈妈一定要告诉孩子,让他知道妈妈就是去上班了,上完班之后就会回来,不是不要他了,这个过程也是与孩子建立一个互信的过程。可能还有的孩子无论你怎么哄,怎么说他都不听,就是不愿意去上幼儿园,每次送每次哭,这可能是之前在0-2岁期间没能与母亲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所以分离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是恐惧的,不能忍受的,那么就要考虑推迟送幼儿园的时间,如果硬送的话无疑是对孩子的又一次伤害。妈妈要多些时间陪伴孩子,并且以温和的态度多和孩子交流。

  我们说人的心理发展由几部部分组成,一个是基因,是神经系统的特点,比如疾病类型;还有一点是你后天的环境,也就是人际关系。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特皮实,比别的孩子好带一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气质类型不同,同样在后天环境中的创伤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或者是正常的,那就不用管它了,如果在某些方面确实造成了问题,甚至影响了生活和学习,那么这就是出现了心理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些心理治疗,减少创伤带来的影响。

依恋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相关文章
在近二十年的儿童少年心理及精神卫生工作以来,经常会看到一些延误诊断干预的孩子,同时看到家长在儿童精神心理卫生方面的认识上往往存在着某些误区:(1)重智轻能,自酿苦酒:有些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误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足矣;一天从早到晚只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味认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却不注意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心理发育的健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对于初露倪端的心理问题家长未予足够的重视
发布于 2022-12-25 03:15
0评论
儿童绘本发展趋势就儿童绘本的发展趋势而言,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方面:贴近儿童心理、按照年龄段细分的儿童绘本将越来越多。儿童绘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图画即能阐述故事。好的儿童绘本,能活生生地再现孩童的生活和情感,刻画孩子纯真质朴的心灵,对孩子的心灵和成长、对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阅读能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谁能开发出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绘本图书,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现在出版社意识到这个问题,儿
发布于 2023-08-21 08:57
0评论
概述 我家孩子非常的调皮,我拿他真是没办法,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总需要很多方面的关心和照顾,小宝宝并不是吃得比较饱了,穿得比较暖就可以了,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娇生惯养,过度的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了个性非常任性的现象,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也不要过度的袒护和纵容孩子。那么我想知道注意儿童心理健康十二忌。 步骤/方法: 1、 家长不要宠溺孩子。现
发布于 2023-05-05 19:38
0评论
案例一,三根筷子。12年05月,出生。求助各位。最近孩子天天睡觉前手上得拿三个东西,半夜醒了要找固定的三根筷子等等三个东西,非得三个,有时没给找齐哭。昨天半夜他爸在床头柜找了二根给他后死活不给找说你哭也没用找不到,孩子说不喜欢爸爸,爸爸说爸爸也不喜欢你,你别想吃好吃的。孩子哭着找我,我这次没起来帮他找,帮他穿好衣服他自己找,后面找好久找不到叫我带他去厨房拿了根筷子凑齐三根了。到底该无视让他哭,还
发布于 2022-12-18 13:15
0评论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发布于 2023-02-03 16:45
0评论
1.恐惧症:患者对外界某些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紧张不安,可致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恶心、无力甚至昏厥等症状 2.臆想症:患者会有性格改变,情感改变,行为改变等变化出现,变得敏感多疑以及出现神经症症状。 3.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离开家或者离开那些个体所依恋对象时,个体表现出与其发展年龄不相应的、过度的焦虑。早期发病,发病时间在6
发布于 2024-03-08 22:57
0评论
一、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对儿童智力的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做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儿童年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不仅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还通过对子女教育的形式与投资产生影响,父母职业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主要是由其文化程度所决定的。因此,提高儿童父母的文化素质,对儿童的智力充分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二、心理行为偏异对儿童年智力的影响 儿童行为偏异对儿童智
发布于 2023-10-06 09:51
0评论
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在青春期之前的发病率为3.5%(Rosenhan&Seligman,1995)。女童的发病率为男童的将近两倍。在严重的情况下,儿童可能因为分离焦虑障碍而不能上学或者参加户外活动。同样,因为儿童经常出现躯体不适症状,如腹疼、头疼等,所以他们通常接受多次躯体检查,随着社会节奏的变化,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症状越来越高发。应该引起相关家长的足够重视。
发布于 2022-12-24 20:35
0评论
乳牙龋齿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相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乳牙龋齿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的影响: 1.乳牙是儿童重要的咀嚼器官,严重的龋齿甚至会妨碍进食,影响孩子的营养摄入,进而影响以后的生长发育。 2.乳牙蛀牙后,不及时治疗会形成牙髓炎,使牙根出现化脓性炎症,进而会感染乳牙下边恒牙的牙胚,影响恒牙的发育和生长。 3.单侧的乳牙龋齿,儿童怕疼,只能用另外一面没有龋齿的
发布于 2024-02-03 08:12
0评论
目前已确认癌症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早在公元二世纪Galen就观察到抑郁的妇女较性格开朗者易得乳癌。以后的许多研究中提到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征有“反应迟缓、不大表露感情、与父母感情较冷淡”;“抑郁加抽烟易得肺癌”;“乳癌患者往往是怒气难以自制而又被压抑着”;“孤独、无助并处于绝望等情绪忧伤可使白血病及何杰金氏病发展”。肿瘤病人的心理健康:九成以上的肿瘤患者都会
发布于 2022-09-24 20:15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