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指每个单位内的骨组织数量减少。骨骼的生长和发育从胚胎时期开始,并在出生后持续20多年。成年人的骨量不再发生变化,但骨代谢有增无减,即骨生成和骨吸收两个过程处于平衡状态。年龄超过40岁后,骨量保持不变。然而,骨吸收增加,几十年后,骨组织的数量只有30岁时的一半。
一旦骨的密度下降到难以忍受日常生活的压力时,就会发生病理性骨折。Pornmer在1885年提出了这一点,但对骨质疏松症的理解随着历史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量减少就是骨质疏松症,在美国,老年时出现骨折就被认为是骨质疏松症。直到1990年在丹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症研讨会和1993年在香港召开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症研讨会上,骨质疏松症才有了明确的定义,并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的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系统性骨病,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
对骨质疏松症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认识:
①骨量减少:应包括骨矿物质及其基质的比例减少等。
②骨微结构退化:由于骨组织吸收和形成不平衡等原因,表现为骨小梁的结构破坏、变薄和断裂。
③骨的脆性增加,骨的机械强度下降,骨折的风险增加,由于承载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微裂或完全骨折。腰椎的压缩性骨折可能无声无息地发生,或在几乎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发生远端屈肢、股骨近端和上肢骨的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