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本”学说的学术来源
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主要在于正虚邪实,目前已获大多数医家公认,但正虚、邪实分别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担任何种角色,以及治疗时应如何扶正、祛邪,尚存一定争议。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人体正气亏损、内部失衡有关,古代医家即有相关著述。如《灵枢》中即记载有“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邪气留止,积聚乃伤”、“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表面上看,这里只提到“皮肉不坚、温气不行”等“小疾”,何以竟会导致“积聚乃伤”、“积皆成矣”此类“恶病”呢?细推之,则在“皮肉不坚、温气不行”这种表象下隐含的正是“正气不足、内部失衡”这样一种内在潜质,因此,在这种内部条件下才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肿瘤。《诸病源候论》中也指出“脏腑之气虚弱,而饮食不消,聚结在内,……人即柴瘦,腹转大,遂致死”,首次把消化道“症瘕”归因于“脏腑之气虚弱”,进而“饮食不消”、“聚结在内”所致,对后世医家依理用药提供了有力依据。《脉因证治》中对胃癌相关症候“噎膈”进行病因分析时说“概因血液俱耗,胃脘亦槁,水饮可行,食物难入,名之曰噎;食虽可入,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名翻胃”;《景岳全书》亦认为“噎膈证……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可见噎膈亦多因中气不足、血液枯槁等内部因素失衡,进而胃脘失于濡养所致。其他肿瘤,如《妇人良方大全》中记载有“乳岩……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颈部“失荣”,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记载“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均说明肿瘤或因正气亏虚,或因内部失调,人体对其抵抗力降低或缺失所致。
另一方面,亦有一些医家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与邪毒损伤有关,如《仁斋直指方》指出“癌者,……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疮疡经验全书》中说“肛门肿痛,大便坚硬则殊痛,其旁小者如贯珠,大者如李核,煎寒作热,疼痛难安,势盛肿胀,翻行虚浮”者,属脏毒;《外科正宗》中说“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此未得见其生”,指出预后极差。
以上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实际上各自反映了肿瘤病因病机特点的一个侧面。孙师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认为恶性肿瘤病因病机中正虚、邪实两者并存,二者互为因果,即:肿瘤的发生、发展以“人身之本”――正气亏虚为条件,而以“病邪之本”――癌毒侵袭为本病发生的根本,二者缺一不可。概括而言,她认为:
1、恶性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 这句话实际上强调“全身状况”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基本“内环境”,或者说正气亏虚、内部失调(如气血紊乱、情志抑郁、气机不畅等)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内部条件,亦即通常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正邪斗争贯穿恶性肿瘤整个过程 这句话强调“邪气”始终在推动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疾病之根本。孙师指出,多种普通内科疾病亦可出现脾胃亏虚、脾肾亏虚、气滞血瘀痰凝,甚至毒结等病证,但不一定是恶性肿瘤,即如大肠息肉亦可表现为脾肾亏虚、气滞血瘀痰凝结聚,但与大肠癌尚有本质区别,故说明单纯的正气亏虚、内部失调尚不足以直接导致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发生,必然与邪气的本质直接关联。如“伤寒”病必因感受寒邪所致、“温病”必因感受温邪所致,“瘟疫”必因感受疫戾邪气所致,恶性肿瘤必有其特征性的邪毒致病,才会发生。此种邪毒与普通伤寒、温病、瘟疫等外感邪毒均有所不同,故专称为“癌毒”。
孙师认为,“癌毒”是在人身之本――正气亏虚或失调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内外因素激化而成;“癌毒”一旦蕴育而成,即始终推动本病的发生、发展,贯穿疾病始终。因此,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可以总体概括为:人身之本亏虚或失调;病本――癌毒侵犯,此即为“二本”学说的来源。
二、“二本”学说的具体内容
1、人本 即人身之根本,概括为“正气”。孙师认为,正气在人体内运动并完成正常生理作用,必须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就是正气必须充足,二则必须运行无碍。《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明确指出充足的人体正气在抗击病邪中起着关键作用。当正气亏虚或失调时,人体对邪气的侵犯就缺乏强有力的抵抗。恶性肿瘤的发生就是以此为基础的。此外,《灵枢?天年》中说“五脏安定,血脉利和,精神乃居”,《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指出了精神与气血之间有着相互影响。因此,正气充足无碍,包括人体的身心两个部分。孙师常常提醒学生,也提醒患者,恶性肿瘤是身心疾病,只有身心并调,才能有利于疾病的控制与康复;当身心失调时,就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提供了条件。基于此种认识,孙师用药时时固护正气,调理身心,处方多以扶正为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她又指出,强调内因、人身之本,并不是忽视病本,只是为控制疾病、祛除病本提供充分条件和基础。
2、病本 即疾病之根本,概括为“癌毒”侵犯。恶性肿瘤多具有以下特点:一、肿瘤组织血管丰富、血液供应充分,与正常组织相比,属“气血壅盛”之所;二、肿瘤细胞代谢旺盛,生长、增殖迅速,是一个高耗能与产热的过程,因此与正常组织相比,亦即“热盛”之所;三、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增殖快,从事物一般的“生、长、壮、老、已”规律来看,显然其处于“生、长”阶段,这也正是恶性肿瘤不同于其他疾病的原因。故概括而言,“癌毒”的性质应属于“热毒”,它贯穿疾病的始终,与正气亏虚、内部失调一样,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推进因素。由于“癌毒”性质恶劣,致病力强,因此孙师往往强调早期手术的作用,看似与强调“正气”矛盾,实质上正是因为邪毒炽盛,若不及早手术切除,普通内科方法难于遏制其发展。而即便手术对人体有较大创伤,损伤气血,但是如果手术较为成功的切除“癌毒”聚集之处,则患者往往预后较好;若手术切除不干净,余毒不清,而患者术后又不及时调理以扶正祛邪,则余毒易重新积聚而为患。所有这些现象均说明一点:只因“正虚可调,邪毒难祛”;即手术清扫后无论如何气血不足、脾肾亏损,尚可经过调理而达理想效果;而若清扫不成功,余毒潜藏,则治疗难度增大。这也反衬了“癌毒”是疾病之本的客观事实。
三 、“二本”学说的临床运用
孙师根据“正虚邪实”病机贯穿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参考“二本”学说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以人为本,以病为标”,往往扶正祛邪并用,贯穿始终。孙师认为,“人本”与“病本”是疾病的两个侧面,但始终应以“人本”为中心和侧重点,如患者体质较好,人本尚固,正气亏虚不甚,即着重祛邪;若人本亏虚,正气不足以御邪,即着重扶正,辅以祛邪。“癌毒”虽为热毒,但如人体阳气不足,则温阳与清热并用;温阳药物加清热解毒药物看似矛盾,实际上从“二本”学说去看,全属自然。即便在自然界里,寒热并存这种现象也并非孤立,如地表的南北极冰封雪地可与赤道的炎热干旱并存,而地核内的高温可与地表的寒冬冰雪并存,这些自然现象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人体的客观现象来说,既有阳气不足,又有热毒为患,亦属客观事实,故孙师不执固见,以正气为本,以祛邪为标,两者并用,互不矛盾,取效卓然。试予举例说明。
结语孙师提出“二本”学说,不仅阐明了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也使得扶正祛邪理论得到了进一步阐明和发扬,为今后系统理论研究、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