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治疗误区1:治疗理念滞后
"在新的治疗目标驱动下,心房颤动治疗策略被调整为抗凝、心室率控制或节律治疗以及上游基质治疗。因为心房颤动最主要的危害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这是心房颤动患者最直接的死亡原因。因为它能有效地减少中风的发生率,从而降低死亡率,所以抗凝剂跃居总治疗策略的首位。另一方面,心房颤动的抗心律失常治疗逐渐采取宽容的态度,转向以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为主要治疗目标,宽松地控制心率,适度维持窦性心律,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安全性高于有效性。
心房颤动治疗中的误区2。不重视心房颤动的类型、心脏的结构和有无器质性心脏病
在临床实践中,心房颤动的发作一般以房性早搏开始,到房性早搏频繁发作。伴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然后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再从阵发性心房颤动到持续性心房颤动,最后到永久性心房颤动。ESC 2010年更新的指南将心房颤动分为五类:首次诊断的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性心房颤动、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和永久性心房颤动。在治疗前,必须重视房颤的分期,了解心脏的结构,特别是有无心脏瓣膜疾病、左心房大小、有无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要避免在没有全面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复位或控制心室率。应在了解患者心房颤动发作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合并的心脏疾病的情况下进行不同的干预。
一些医生在没有了解病情和明确分类的情况下,盲目抢救或控制心律是不合适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对心律失常的类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的治疗误区三:心房无血栓、心功能不全也可治疗心房颤动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持续存在1年以上的心房颤动是不适合进行心脏复律治疗的。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随着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间的延长,后续发作的时间也会延长,频率也会加快,这就是心房颤动的 "串联现象"。研究还发现,长时间的心房颤动也会损害窦房结的功能,有些患者会出现病理性窦房结综合征,如果对这些患者进行心房颤动复苏治疗,会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等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确定心房颤动的发病时间是很重要的。一般认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患者不宜进行心房颤动复苏治疗。①左心房直径≥50毫米;②心房颤动的心室率较慢,约60次/分;③;心功能在Ⅱ级以上;④心房颤动各导联有小f波;⑤有血栓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⑥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史>6个月或风湿活动史、其他原因引起的房颤史>1年;⑦怀疑有病窦综合征或传导障碍;⑧有急性感染和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