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简称IC)是一种膀胱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症状以尿频、尿频和膀胱疼痛为特征。早在1887年就有人提出间质性膀胱炎这种疾病,但是近100年来,该病并不被大多数医生所认识。很多医生甚至不认为有这种疾病的存在,即使同意可能存在这种疾病,但也难以诊断;即使能诊断,也难以有确凿的证据证实,也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手段。间质性膀胱炎的复杂性不但表现在临床症状多样,也没有确切的病因,病理生理表现也不甚了解,更无单一有效的治疗手段;间质性膀胱炎的研究资料常常使学者有一种挫折感,因为不断出现的研究结果相互矛盾,仅仅增加了对间质性膀胱炎的理解的复杂性而已。 由于间质性膀胱炎诊断的复杂性,1987年美国NIDDK首次制定了有关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标准(详见表)。由于该诊断标准出台的最初目的是严格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以便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该诊断标准过于严格,可能导致60%的有相关症状和病理生理变化的患者得不到相应的诊断。
从目前的研究看,间质性膀胱炎的症状与泌尿系、妇科、胃肠、和盆底等有关,因此疼痛的发生可来自膀胱、尿道、前列腺、阴道和盆底。有关间质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尽管有包括自体免疫在内的多种学说,但主要的病理生理特征为膀胱血尿屏障的破坏,尿中钾离子等各种有害物质渗入粘膜下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以Hunner’s溃疡为特征的间质性膀胱,尤其病理显示有明显的肥大细胞浸润,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过敏或自体免疫有关,抗组胺药物能有效治疗有肥大细胞浸润的间质性膀胱炎也证明了这种可能性。近年来发现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尿中抗增值因子(APF)明显升高,HB-EGF明显减低,提示尿中可能出现某种机制抑制了膀胱粘膜的生长,血尿屏障因此遭到破坏。
糖尿病、消化病和肾病研究所有关间质性膀胱炎研究的诊断标准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膀胱疼痛或尿急
2、 典型的Hunner’s溃疡,或红斑症
出现以下任何一项可排除
1、 清醒状态时膀胱容量>350ml
2、 膀胱容量至150ml时仍无强烈尿急感
3、 尿动力学显示有膀胱非随意收缩
4、 症状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