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白血病,人们往往会想起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热播的日本电视剧《血疑》,美丽善良的主人公幸子意外受到放射源照射,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尽管不断地输血和化疗,但是仍然没有幸存。在当时,白血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如今,随着对白血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不同作用机制化疗药物的逐渐问世,白血病的治愈率越来越高,人们对白血病的畏惧也随着故事的渐渐久远而淡然。
认识白血病
1845年,Bennett和Virchow 先后相差6周分别在英国爱丁堡和德国柏林报告了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白血病,从此人类开始了对白血病的研究,现已经历了160多年,尽管人们一直在追寻白血病的病因,但对怎样患上白血病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答案,目前比较认可的发病原因有病毒感染(白血病并不传染)、电离辐射(如1945年日本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白血病患病率增高)、化学物质(如苯)和遗传因素(较少见)。并且随着社会物质的丰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中的装修污染、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严重,这些因素也可能是诱发白血病的重要原因。
白血病的主要表现 为外周血中出现异常的白细胞,即通常所说的白血病细胞,它失去控制后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并释放至外周血液中,导致正常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减少,从而使得患者逐渐出现贫血和出血的症状。虽然白细胞在体内发挥着免疫防御的作用,是我们身体的“卫兵”,但白血病细胞则是背叛身体的“卫兵”,它失去了对病菌的杀伤作用,从而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并发感染,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
急性白血病来势凶猛但发病隐蔽,患者可能在正常的生活中出现乏力、头晕、低热、流鼻血等情况,有时它的表现和感冒无异,常常被忽略,很多患者直到症状逐渐加重后才到医院进行检查,如果患者血中有大量幼稚细胞,则提示很可能患上了白血病,需要进一步检查骨髓以明确诊断。
几乎所有的白血病患者都有血象的变化,血常规和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可以提供给医生很多信息,比如是否患上白血病或其他一些血液病,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等,但最后确诊有赖于骨髓检查。医生在患者的髂骨上选取一个部位,局部麻醉,刺入骨穿针,抽取几毫升红色的骨髓液,用于白血病细胞的化验。这项骨穿操作仅需要几分钟,骨穿结束后患者可以自由活动,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经过骨髓细胞形态、免疫分型、染色体、融合基因、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等检查,就可以明确患者所患白血病的类型,据此制定化疗方案,并可以对疾病的预后做出初步判断。
白血病按照其病程缓急和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并且按照不同的白细胞系列做出相应的分类。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0、M1、M2、……、M7)两大类。这两大类急性白血病的化疗方案不同,疾病预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也各有不同。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M3型,又称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目前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种白血病,治愈率甚至可以达到90%以上,对M3的治疗,除了常规的化疗之外,还需要用“亚砷酸”和“维甲酸”这两种药物,这是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所不同的。
亚砷酸,俗称砒霜,是一种毒性极烈的砷化合物,但经过我国学者潜心研究,近20多年来将其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自1992年我国报道亚砷酸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来,日本、美国也相继将其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成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上的“中国风”,也是我国血液科医生对白血病治疗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