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粘膜的慢性增生性疾病,是膀胱炎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泌尿外科常见的女性疾病,多由反复的尿路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以及下腹及会阴部疼痛,显微镜下血尿,部分患者有肉眼血尿,伴有焦虑、紧张、失眠等精神症状。近年来,随着临床的重视和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技术的提高,腺囊炎的检出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腺性膀胱炎的治疗应以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为主,也可使用针对尿频、尿痛、尿急等症状的药物。长期的炎症刺激引起了膀胱壁组织结构的变化,使药物治疗变得困难。女性尿道外口的畸形或其他病变也是导致反复尿路感染不易治愈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对于女性患者,应注意是否有尿道肉芽、处女膜伞、外尿道畸形等。
近年来,对通过全面检查可以手术治疗的腺样体膀胱炎,选择膀胱镜下电切和电灼治疗,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减少了反复发作带来的痛苦。
根据膀胱镜检查,腺样体膀胱炎可分为四种类型:乳头状、滤泡状或绒毛状水肿、慢性炎症性和无明显粘膜改变。慢性炎症型和无明显粘膜改变型在排除梗阻和结石因素后保守治疗3-5周,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膀胱镜下病变持续存在,3个月后给予经尿道电切术或电灼术。乳头状和滤泡状或脉络状水肿类型采用经尿道电切术和电灼术治疗。
腺囊炎的早期阶段,包括慢性炎症型和没有明显粘膜改变的类型,发病率高,不应视为癌前病变。然而,如果慢性刺激物持续存在,晚期腺性膀胱炎可以发展,包括广泛的肠上皮化生型、乳头状瘤型和肠腺瘤型。晚期腺性膀胱炎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恶变,应作为癌前病变处理,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早期腺囊炎不仅不能通过局部电切改善,而且部分患者病情加重,复发率高。早期轻度病例保守治疗的疗效与手术治疗无明显差异。保守治疗后,膀胱内的病变甚至可能向良性方向发展,滤泡样结构消失。
电切和电灼后,膀胱灌注化疗多按浅表膀胱转移性上皮癌进行。但灌注膀胱化疗药物后,患者术后的膀胱刺激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部分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改善,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消耗了较多的医疗资源。腺囊炎有恶变的可能,但恶变率很低。术后立即进行膀胱灌注,单剂量化疗即可,无需维持膀胱灌注化疗。如果合并有膀胱肿瘤,则按膀胱肿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