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增生症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有很多个案报道,但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尚无统一认识。本文复习中国近30年的2876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文献资料,探讨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治经验。
胆囊腺肌增生症 这一名称于1960 年提出,目前已被普遍采用。其他名称还有胆囊腺肌瘤病、腺样增生性胆囊炎、囊性胆囊炎、胆囊憩室病、胆囊囊腺瘤及胆囊错构瘤等10 余种,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认识不全面所致,现多已被弃用。胆囊腺肌增生症是胆囊的增生性改变,其特点是过度增生的胆囊黏膜上皮向增厚的肌层陷入,造成局部狭窄,或在胆囊底部有局限性的隆起,造影时可见充盈缺损,造影剂进入其中央时,犹如脐状。可分为:①弥漫型(广泛型),整个胆囊壁呈弥漫性增厚。②节段型(环状型),在胆囊颈部或体部形成节状肥厚,在增厚的胆囊壁中段出现环状狭窄,把胆囊分隔成相互连通的2 个小腔,以至胆囊形似葫芦。③局限型(基底型),1 191 例中有596 例患者为局限型(50.04% ),264 例中212 例位于胆囊底部(80.30%)。故胆囊腺肌增生症以此型多见,多位于胆囊底部,呈中央凹陷的圆形隆起性病变。
病因目前仍不甚清楚,有人认为,本病可能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炎症、非肿瘤性增生病变,可能与胆囊动力异常、胆囊结石及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胆囊胆管发育异常或与先天性胰胆管合流异常有关。发病年龄分布广泛,平均年龄46.14 岁,35~55 岁的中青年女性多见,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趋势。51% 的病例同时伴有结石,因此可推测结石可能是造成腺肌增生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有人认为,由于这种结石多嵌于罗- 阿窦内,胆囊腺肌增生症也可能是结石形成的原因。其病理学基础是罗- 阿窦腔内有胆汁淤积、胆固醇沉积而形成的胆固醇结晶及微小结石。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隐痛,部分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表现。多伴有胆囊结石。少部分无症状。
本病主要病理表现为胆囊壁纤维性增厚,常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肥大,局限性管壁增厚,可达正常时的3~5 倍,黏膜上皮过度增长,伸入黏膜下层和肌层形成壁内憩室、囊肿,或称罗-阿窦,其直径多在0.8 cm以下,2.0 以上者少见。本病行口服胆囊造影检查的准确度和敏感度均不高,目前临床上已不常用。胆囊腺肌增生症是罗-阿窦穿透胆囊肌层,常通过超声来诊断。超声检查比较敏感和简便,是目前的首选方法。但平均检出率仍未超过50% 。此外,本病常合并胆囊炎、胆石症、胆汁过分黏稠及积脓,以及附着胆囊壁的胆砂、胆泥或血凝块及胆囊壁血管的强回声,均易造成假阳性。本文中行超声内镜、组织谐波显像技术检查敏感性较高,但国内尚未普及。有报道称,多期动态增强螺旋CT 薄层扫描和胆囊CT 成像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准确度高而得到推广使用,但本文中CT 检查的阳性率仅达30% 。采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M R I技术对本病定性诊断有很高的精准性,并优于CT 及超声,但国内尚未见报道。以往多认为该病属良性,近年国内外已陆续有胆囊腺肌增生症恶变、并发腺癌或乳头状黏液瘤的报道。对发生于胆囊体部肝床侧的腺肌瘤样变,由于有恶变的可能,在诊断治疗上须特别重视。由此可见,此病一经确诊,应积极手术治疗,切除胆囊为宜。
总之,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命名较为混乱,目前以胆囊腺肌增生症和胆囊腺肌瘤病应用较为普遍。病因目前尚不甚清楚。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地区,女性略多于男性,中青年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5~55 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隐痛,部分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表现。多为局限型,以胆囊底部多见。部分伴有胆囊结石。少部分无症状。术前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比较敏感和简便,是目前的首选方法。此病多为良性。一经确诊,应及时切除。单纯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该病术后并发症较少,大部分预后良好。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
发布于 2023-01-14 15:01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相关文章
胆囊造影、静脉胆道造影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检查。弥漫型胆囊周围有一层环形点状影;节段型则呈葫芦形;局限型为圆形充盈缺损。
1.胆囊腺肌病的声象图特点
(1)胆囊壁增厚,呈弥漫性,节段性改变或局限性改变。
(2)增厚的胆囊壁内,可见无回声暗区或回声增强区(胆固醇沉积)。
(3)合并壁间结石和胆囊结石,可出现相应的改变。
2.胆囊腺肌病的CT表现
CT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及伸入其内的多
发布于 2024-08-07 14:10
0评论
胆囊癌早期有哪些症状呢?可能许多人对胆囊癌都很陌生,其实胆囊癌是一种常见的胆囊恶性肿瘤,许多人都深受胆囊癌的折磨。下面就请专家为大家讲讲常见的胆囊癌的早期症状。
1、畏寒、发热:多出现于癌肿晚期,25.9%的病人出现发热,并可有高热持续不退。
2、黄疸:由于癌肿的扩散,约有1/3~1/2患者出现黄疸。少数病人的黄疸为首发症状,多数黄疸出现在疼痛之后,黄疸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少数病人表现为间歇性
发布于 2024-08-07 14:16
0评论
胆囊腺肌症也称为胆囊腺肌瘤病,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正常的胆囊黏膜下,存在着由胆囊黏膜上皮组织凹陷形成的罗-阿氏窦,一般不进入肌层。发生胆囊腺肌症时,胆囊黏膜增生、罗-阿氏窦增多并穿入肌层,形成突入肌层的小憩室,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连。过去曾认为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不会癌变的良性病变,但近些年来相继有胆囊腺肌症发生癌变的报告,其癌变率达3%~6
发布于 2024-08-07 14:37
0评论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是妇科常见病。它常常会导致继发性痛经及月经量增多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子宫腺肌症过去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经产妇,但近些年呈逐渐年轻化趋势。本病的治疗手段较多,临床决策需结合患者的年龄、症状及生育要求进行个体化选择。病因:子宫腺肌症病因至今不明。目前的共识是由于子宫缺乏粘膜下层,子宫内膜的基底层细胞增生、侵袭到子宫肌层,周
发布于 2022-09-24 21:05
0评论
胆囊腺肌病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以慢性增生为主,兼有退行性改变,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学说颇多。1960年jutras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概念,认为是胆囊壁上一种组织成分发生过度增生的结果,它既不同于因炎症引起的疤痕组织增生的病变,它也不具有肿瘤那种破坏性和恶烃的趋势。正常胆囊粘膜下,由于上皮组织下陷而形成罗阿氏窦,它一般不到达肌层,在有腺肌增生病时可见粘膜
发布于 2024-08-07 14:30
0评论
目前这两个疾病在育龄妇女中是常见病,很多人由于种种症状或者体检中被医生诊断这两种病。现在我给大家介绍这两种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常用的治疗方法。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是个外形像倒梨形的空腔器官。主要的结构是一层厚厚的肌肉,形成胎儿居住的宫殿。在没有胎儿居住的时候,像没有充气的气球一样,腔只是两层肌肉贴在一起的缝隙。肌肉的内层覆盖一层内膜,外层是浆膜。内膜,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应该在子宫的内部,随
发布于 2023-02-26 19:11
0评论
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肌层内出现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从而导致周围肌层异常增生,异位的子宫内膜位于距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处至少2.5L内的肌层内。子宫各处均可发生,但以后壁受累最常见。子宫腺肌症与不孕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严重的子宫腺肌症患者采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其成功受孕的概率下降。法国一项研究观察了152名不孕妇女子宫内膜下“连接区域”的MRI图像,发现其厚度与IVF移植成功率有关,当厚度<5mm
发布于 2023-05-10 09:32
0评论
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存在于子宫肌层中,伴随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本病病因至今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损伤如刮宫和剖宫产、高雌激素血症、病毒感染有关。子宫腺肌症多发生于40岁以上经产妇,主要症状为月经量增多和经期延长(40~50%),以及逐渐加剧的进行性痛经。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均匀性增大或结节装隆起。目前本病治疗尚无有效药物。GnRHa可使疼痛缓解,子宫缩小,但停药即反复
发布于 2023-02-25 00:11
0评论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壁层,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型,可以和“外在”或主要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存在。
wolf针式腹腔镜联合药物修复术,帮您解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困扰
wolf针式腹腔镜联合药物修复术,有效治疗子宫内膜症。该技术在运用现代先进微创技术的基础上,与红会特色药物治疗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药物治疗用药时间长、怀孕率不高的
发布于 2023-11-08 08:00
0评论
1、月经期间应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必须检查时切忌过度用力挤压子宫,以防将子宫内膜挤入输卵管,引起腹腔子宫内膜种植。
2、月经期间避免做宫腔内手术,如输卵管通畅试验,一定要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如果经血未净时手术,可将子宫内膜碎屑经输卵管进入腹腔,造成异位种植。
3、尽量避免在接近月经期进行妇科手术,必须进行时应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挤压。
4、坚持避孕,不做或少做人工流产术,由于采用负压吸宫,
发布于 2023-11-08 08:20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