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1-15 23:36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毫升。临术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局源性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
  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常有惊厥,呕吐、喂饲困难,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等。
  2、精神障碍;痴呆、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钝等。
  3、局源性脑症状:偏瘫、麻木、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
  检查方法
  1、颅骨X线摄片列入常规检查,其能提示有颅内压增高的迹象,如脑回压迹加深、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局部颅骨变薄。患病多年的病人,血肿壁可有圆弧形的条状钙化。婴幼儿病人可有前囱扩大、颅缝分离和头颅增大等。
  2、头部CT或MRI检查是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具有简便、安全、可在短时间内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和数目等优点,对于脑血管造影难以同时显示的两侧性血肿,CT检查能准确地诊断。当CT及MRI显示的血肿为等密度时,可增强扫描或作MR检查。
  诊断依据
  1、常有头部轻伤或被忽略的受伤史,症状常在伤后3周以上出现。
  2、慢性颅内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出现惊厥、呕吐、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至晚期可出现脑疝。部分病人以精神症状较为突出或以局灶性脑症状为主。
  3、头部X线摄片多显示慢性颅内压增高表现,少数可见血肿钙化征象。幕上血肿者,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向对侧移位。脑血管造影、头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显示血肿部位和范围。
  4、颅骨钻孔探查发现硬脑膜下血。
  5、婴幼儿患者常有急产或生产困难史。
  治疗
  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
  一、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疗效堪称满意,如无其他并发症,预后多较良好。因此,即使病人老年病笃,亦需尽力救治,甚至进行床旁锥颅引流,只要治疗及时,常能转危为安。
  1、钻孔或锥孔冲洗引流术:根据血肿的部位和大小选择前后两孔(一高一低)。于局麻下,先于前份行颅骨钻孔或采用颅锥锥孔,进入血肿腔后即有陈血及棕褐色碎血块流出,然后用硅胶管或8号尿管小心放入囊腔,长度不能超过血肿腔半径,进一步引流液态血肿。同样方法于较低处(后份)再钻孔或锥孔引流,放入导管,继而通过两个导管,用生理盐水轻轻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变清为止。术毕,将两引流管分别另行头皮刺孔引出颅外,接灭菌密封引流袋。高位的引流管排气,低位的排液,约3~5日拔除。最近,有报道采用单纯锥颅冲洗术,可在床旁直接经头皮锥颅,排出陈血,用生理盐水冲洗至清亮,每隔3~4天重复锥颅冲洗,一般2~4次左右,在CT监测下证实脑受压解除、中线结构复位后为止。
  2、前囱侧角硬脑膜下穿刺术:小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前囱未闭者,可行前囱行硬膜下穿刺抽吸积血。选用针尖斜面较短的肌肉针头,经前囱外侧角采45度角斜行穿向额或顶硬膜下,进针0.5~1.0cm即有棕褐色液体抽出,每次抽出量以15~20ml为度。若为双侧应左右交替穿刺,抽出血液常逐日变淡,血肿体积亦随之减小,如有鲜血抽出及/或血肿不见缩小,则需改行剖开术。
  二、骨瓣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适用于包膜较肥厚或已有钙化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剖开方法已如前述,掀开骨瓣后,可见青紫增厚的硬脑膜。先切开一小孔,缓缓排出积血,待颅内压稍降后瓣状切开硬膜及紧贴其下的血肿外膜,一并翻开可以减少渗血。血肿内膜与蛛网膜多无愈着,易于分离,应予切除,但不能用力牵拉,以免撕破内外膜交界缘,该处容易出血,可在近缘0.5cm处剪断。术毕,妥善止血,分层缝合硬脑膜及头皮各层、血肿腔置管引流3~5天。对双侧血肿应分期分侧手术。
  三、术后血肿复发的处理:无论是钻孔冲洗引流还是开颅手术切除,都有血肿复发的问题。常见的复发原因有:老年病人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血肿腔内有血凝块未能彻底清除;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因此,须注意防范,术后宜采用头低位、卧向患侧,多饮水,不用强力脱水剂,必要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对包膜坚厚或有钙化者应施行开颅术予以切除;血肿腔内有固态凝血块时,或有新鲜出血时,应采用骨瓣或窗开颅,彻底清除。术后引流管高位排气,低位排液,均外接封闭式引流瓶(袋),同时经腰穿或脑室注入生理盐水;术后残腔积液、积气的吸收和脑组织膨起需时10~20天,故应作动态的CT观察,如果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即使硬膜下仍有积液,亦不必急于再次手术。
  用药原则
  1、轻症病人对症处理即可。
  2、有精神障碍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有癫痫表现者给予抗癫痫药物。
  3、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给予脱水利尿药物降低颅内压。
  4、婴幼儿病人注意给予止血药物,特别是维生素K。
  5、病人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6、重症病人加强支持疗法和防止并发症。
  预后
  1、治愈:血肿消失、症状和体征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2、好转:血肿消失、症状好转、遗有神经功能障碍,生活可自理,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
  3、未愈:血肿未完全消失,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生活不能自理。
  预防常识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和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头伤后一段时间(3周以上),逐渐出现头痛、呕吐、精神障碍或局源性脑症状,均应考虑发生本病,应及时找专科医生诊治。不能提供头伤史的患者和婴幼儿患者,临床上有时难与颅内肿瘤和先天性脑积水相区别,但CT、磁共振成像或脑血管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及时手术的患者大多预后良好。部分术后患者再次出现症状或疗效欠佳,均应CT复查。
  注意事项
  本病表现为慢性过程,如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手术,效果满意。疗效欠佳或病死者,多因未及时诊治、病情危重或伴有并发症者。

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相关文章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毫升。临术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局源性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临床表现: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常
发布于 2023-01-13 16:31
0评论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 硬膜下血肿与颅脑外伤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小时或数日出现临床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两周以上出现症状。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 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外伤有密切关系,常不易误诊。慢性硬膜下血肿常不能及时诊断,贻误病情。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人
发布于 2023-10-02 21:52
0评论
        如何预防急性硬膜下血肿 目前多数研究证明,促使血肿不断扩大,与病人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据电镜观察,血肿内侧膜为胶原纤维,没有血管;外侧膜含有大量毛细血管网,其内皮细胞间的裂隙较大,基膜结构不清,具有异常的通透性,在内皮细胞间隙处,尚可见到红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和血小板,说明有漏血现象。Yamashima等(1985)研究发现,血肿外膜中除红细胞
发布于 2023-10-02 22:12
0评论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的类型,占50%~60%。临床根据血肿出现症状的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血肿;根据是否合并脑挫裂伤又分为复合型血肿和单纯性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指伤后3天内出现症状者。急性硬膜下血肿吃什么好? 急性硬膜下血肿吃什么好 急性硬膜下血肿(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通常是由于桥静脉破裂出血)与脑内血肿常见于严重的头部外伤。配合严重的脑水肿,它们是大多数死亡病例的致死
发布于 2023-10-02 22:05
0评论
概述 相信有很多的朋友对于硬脑膜下血肿的疾病并不是很了解,而事实上硬膜下血肿的疾病是指脑外伤后3周以上出现临床症状者,该病是老年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的一种,该病一旦发生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相关的医疗诊治,危害性极大,因此,建议中老年朋友,一定要了解自身的身体变化,身体一旦出现不适后,及时诊治,那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步骤/方法: 1、 患者在发病之后,首先会出现意识障碍的情况的情况发生,
发布于 2024-05-01 06:47
0评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毫升。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障碍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局源性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 以往常采用开颅清除血肿并剥离其包膜,但术后病情往往加重,死亡率
发布于 2023-10-02 21:58
0评论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和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头伤后一段时间(3周以上),逐渐出现头痛、呕吐、精神障碍或局源性脑症状,均应考虑发生本病,应及时找专科医生诊治。不能提供头伤史的患者和婴幼儿患者,临床上有时难与颅内肿瘤和先天性脑积水相区别,但CT、磁共振成像或脑血管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及时手术的患者大多预后良好。部分术后患者再次出现症状或疗效欠佳,均应CT复查。本病表现为慢性过程,如能
发布于 2023-10-02 21:45
0评论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进展性硬脑膜外血肿(TPEDH)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93例TPEDH病例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和预后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93例中男性72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33±12岁;受伤至TPEDH确诊的平均时间为8±13h;41例为首次CT扫描上少量出血的增大,52例为新发血肿;其中28例为首次开颅减压术后发生。血肿部位以颞顶部和额颞部最多见(54%
发布于 2023-01-10 04:16
0评论
硬膜囊是保护脊髓的一种组织,L3-L4、L4-L5间盘退变后缘膨出双侧神经根及硬膜囊轻受压,椎体及小关节增生,硬化改变(腰椎退行性改变),脚痛说明已经有椎管狭窄症状,造成神经损害,如果身体可以的话,手术治疗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行椎管减压术。
发布于 2023-10-18 19:17
0评论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SDAVF)虽属于少见病,但发病率高于脊髓血管瘤。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很容易与椎管狭窄等脊椎骨关节病和下肢血管病所致的间歇性跛行、糖尿病腰骶神经根神经丛神经病、脊髓病变等混淆;早期诊断困难。SDAVF多见于老年男性,常见的病变部位在下胸及腰段脊髓水平。由于静脉压力增高导致脊髓供血障碍,临床表现呈进行性加重;病程长
发布于 2022-11-24 13:31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