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当先治心古人造字真是太有智慧了,其中最有意味的造字法,莫过于会意字。就说“疾病”二字,蕴含深意,如果弄懂了,对疾病的认识也会多一个角度。
“病”字,分开则为“疒”和“丙”,根据天干和五行,丙属心火,意味着心生病了就是病。再说与病组合在一起的“疾”,我以为是外部原因引起的“病”,也就是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对人体的伤害(或也包括外伤因素)。但为什么古人说治病,而不是治疾,这肯定不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其中应隐藏着一个治病的大法,或者治好病的秘诀。
那就是“病”字是“丙心火”,也就是治病要先治心,心是生病的主要原因。这个“心”与西医的“心”不一样,《内经》中心是君主之官,主血,主神;“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因此,治心要治神;上工治病可以望神而知病,从病者神态、精神面貌、情绪就知心的状态,如果把心治好,病就好了一大半,相当于现在的心理疗法。
试想,如果一个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多愁善感,肯定对疾病的恢复有影响。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整天抑郁寡欢怎能不生病。因为,人虽是七尺之躯,实为气与血的融合体,即人就是一气的生命运动,那么上述情志不佳必然影响气的周流循环。
《内经》有证:恐伤肾、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从大的层面讲,这些情志都是心的范围,心神的内容,治心就是调节人的情绪和心志,使之平衡,气血才得平衡,从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了,也就是“攘外必先安内”之义。
所以上工治病,领古人要旨,从心出发,这也同西方心理疗法倡导的“有时去治病,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精神异曲同工。
随心所病,从心之源头治病,恐怕是治好病的根本之法!古人造字用心良苦,今人远不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