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1-25 14:27

  在看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某种“误区”,造成患者走很多弯路。在这里我提醒一下。这种常见的误区是:比如一位患者,他有某种身体的“不舒服”,就去看医生,做了一些检查,检查出了某种问题,我们叫这个问题为“问题A”。于是,就开始用药治疗“问题A”,结果发现效果不太好。于是又看医生(也可能换了一位医生),又做了一些检查,结果又发现了“问题B”,于是就又开始治疗“问题B”(也可能同时治疗问题A)。遗憾的是,效果还是不理想,于是再检查,又查出了“问题C”,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问题A、B、C都治疗了,怎么效果还是不好呢?

  其实,这里最关键的问题,也就是核心点是,患者最初去看病的那种“不舒服”,究竟是什么,它潜在的可能原因是什么?检查出来的“问题A、B、C”能否真真正正地解释这种“不舒服”?检查出来的“问题A、B、C”,有没有临床意义,是否需要处理?如果临床意义不大,而且可能不是患者的“不舒服”的原因,那么,能否采取一种冷静观察的态度,暂时不处理,看以后的发展变化,再做决断?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整体,总归会可能出现这种“不舒服”,那种“不舒服”,其实,这未必一定是病。如果这种“不舒服”是很多人都有可能出现的现象,而且,如果经过适当的检查,一时找不到特别明确的原因,那么,这种“不舒服”有没有潜在的危害或者比较严重的后果?如果判断下来没有,那么,对这种“不舒服”,能否可以采取一种“检查到此为止,继续观察随访”的理性态度?医生能否这样提醒或者建议患者,而患者能否有足够的“理智和冷静”来接纳这种建议?

  诚然,有些“疾病”如果不明确原因、不积极治疗,会可能突然出现意外,造成严重后果。关键是,这种“疾病”其实是有线索可寻的。还有一些“不舒服”,未必一定是病,只是人体的一种“不舒服”而已,往往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危害。有经验的医生,通过仔细地问诊,汇总患者已有的检查结果,可以大致地判断出,是否还有必要再进一步检查,从而帮助患者制定比较合适的“看病”策略:有一些确实可疑的,那么值得花代价深入检查,尽可能明确原因,并积极治疗;还有一些情况,就真的没必要再去查了,因为继续查下去,未必有什么实质性地结果。

  真正的心脏疾病,它的症状大多数和运动、劳力有关,只要进行运动或者体力劳动,就容易出现症状(胸痛、胸闷、乏力、体力不支、眼前发黑等),停下来休息,症状往往能好转,再运动,会再出现,这种症状可持续几分钟,十多分钟、半小时以内,患者(40-60岁男性多见)平时往往还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长期抽烟(每日一包,15年上)、喝酒,或者长年有高血压、糖尿病又没有好好控制等情况,那么这种情况下,要高度重视,一定要重视,即使没有症状,也要重视!如果活动时没什么感觉,反而安静状态下(特别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一难受就持续几个钟头、半天的,出去活动活动,反而可能症状会有好转,这种大多数没有临床意义。

  所以,所谓“看病”或者看身体“不舒服”,有时候也讲究“适可而止”。并非所有的“不舒服”都一定是“病”,都一定能查出个所以然,即使查出来一些问题,也未必是真正的原因,而很可能只是“替罪羊”,是“因为检查,所以检查出问题”(查出来的问题,很可能没有临床意义,并非是导致患者“看病”的那个原因)。打个比方,就象一辆车,开了10年,即便它仍然能正常行驶,只是觉得好像开得不是很顺手了,拿去4S店做保养,总归是能查出些小问题来的,只要这些问题影响不到正常、安全行驶,就没有必要太大动干戈地去维修,也许继续开开,车又顺手了。

  因此,如果患者反复多次就诊,看病看了很久,检查做了很多,那么,在随后的就诊过程中,医生和患者要“回顾、总结”“看病”史,尽可能使下一步走得合理、理性。有很多情况,其实是可以“到此为止”的,没有必要在看病的道路上继续“跋涉”。帮助患者“理顺看病的思路”是非常重要,又极易被忽略的一件事情。

  附:心脏科门诊最常见的一些没有太多治疗必要的“小问题”,这些情况,通常不需要特别的治疗和处理!但在门诊真的是屡见不鲜,甚至造成很多人长期就诊进行不必要的治疗,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1、年轻人,十几岁到三十多岁,尤其是女性,特别是临近更年期的女性,因为心电图“轻微ST-T改变,ST段轻微压低,T波低平、浅倒”诸如此类的问题,因为心电图有异常了,然后就“真觉得好像胸有点闷,心有点慌,这里有点隐痛,那里好像有点压着的感觉”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然后就反复就诊,反复看病。

  其实 ,真不值得这样做。通过仔细问诊,结合心电图的特点和演变,患者的心超结果等,能够帮助判断是否真正有问题。实际上,这种情况,绝大多数都没有临床意义,几乎都不是真正的心肌缺血。

  2、夜间突然醒来或者早上突然醒来,心慌一阵子,一会儿就好了;夜间睡不着觉的时候,觉得心里慌慌的,心跳得很重,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能觉得床似乎也跟着在跳。诸如此类。

  3、在屋子里的时候,觉得空气不够用,要打开窗户,不打开窗户就觉得气不够用,憋呀,要憋死过去。别人在房间里就不用开窗户,就自己得开窗户。

  4、身上不舒服,具体好像也说不太清楚。有时胸痛,和活动、用力没有任何的关系,位置多变,一会前胸,一会后背,一会儿左胸,一会右胸。或者,有胸前有一个点,一个很肯定的点,能用一个手指头指出来的点,隐痛,刺痛,一跳一跳地痛。等等类似的感觉。喜欢大透气,大喘气,叹气,然后叹气后,会觉得好一些。

理顺看病思路 少走看病弯路相关文章
很多来上海看病的患者都很辛苦,不管是精力上还是经济上。人生地不熟,都说出门靠朋友,但是大部分人来上海看病是举目无亲的。辛辛苦苦的来到上海,挂好号,却发现被三言两语就结束,或者一大堆检查需要很长时间,这时候的心情可想而知啊。我这里提出几个小小的建议,能够让大家少走点弯路。一、以往看病的资料要带全,不管你是不是觉得碰到了庸医或者是觉得他(她)诊断的很不靠谱,开的药没有用什么的,你要把所有的看病的资料
发布于 2023-02-15 06:12
0评论
最近我碰到一件比较郁闷的事情,我的弟媳一直在备孕,最近我给她促排,把药配好后快递给她,在电话里告诉她如何吃药,由于我怕电话里说得不清楚,我又把吃药的方法通过短信发到她的手机上,我想这样双保险了,不会吃错了。想不到我昨天在QQ上问她情况的时候发现她的药还是吃错了,法地兰应该吃5天后停药的,她还在继续吃,已经吃了8天了,还好我及时阻止,不然我估计她会把一盒吃完后再找我配药。我当时马上叫她拿手机出来看
发布于 2023-02-26 19:51
0评论
       你会看病吗?也许你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但从医生角度来看,这还真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不懂看病诀窍已成为“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家都知道,整个看病过程包括“自觉、诊断、治疗”三个阶段,在此着重给大家讲一下前两个阶段就医的要诀,以期在就医过程中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       自我感觉和体检阶段       一、有自觉症状的疾病1、有明
发布于 2023-02-21 21:31
0评论
隔行如隔山,很多非医学专业人士会问:病理医生能看病吗?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肿瘤的诊断必须依靠病理切片检查,特别是要确诊肿瘤的良恶性时必须做病理,疑难病例难以确定诊断时还得找病理专家会诊,甚至要找多位专家去看。临床病理诊断是个独特的医学专科,很多非病理专业的医学专业人员也不了解病理科的任务和工作流程。当需要找病理医生看病时,实际上多是要做病理会诊,主要应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带上你的病理切片及其相关
发布于 2022-09-25 06:04
0评论
医院是老百姓不愿意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地方!看病难成了老百姓的共识,怎样在看病时最大程度上省时、省力、省钱,又能和医生良性互动呢?结合同事和三甲医院多个专家的经验,现归纳总结如下,首先要了解一定的就诊技巧,不走冤枉路以免浪费时间、精力、金钱;其次,尽量避免成为医生讨厌的“另类”患者(无任何贬低之意)!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应对患者应一视同仁,但医生也是人,有时候要求对“另类”患者永
发布于 2022-09-24 15:54
0评论
鉴于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很多患者觉得就诊时间偏短,希望医生能够全部解答自己的问题。所以建议如下:1、务必带全既往全部看病资料,尤其是近期各种检查报告单、病理报告单、既往在西医院和其它医院就诊的门诊病历、出院小结等等。近期的报告单尤其重要2、尽量预约。如果没有拿到预约号,则需要现场加号;但是,加号的号码是从第51号开始。所以,要么请在八点之前到,如果预约患者尚未到,您可以先看;但是依然是预约患者优先
发布于 2023-02-18 04:26
0评论
看病怎样找到对的医生?许多人有病不知道挂那个科,找哪位专家。别说病人困惑,有时候医生碰到这个事,也不一定就找得到对的大夫,也是要打听来打听去的。这里我谈谈我个人的经验或者办法供大家参考。上个星期,一位刚刚失去孩子的年轻母亲找我看病,还没说几句话就三行泪,说半年前生了一个胖胖的儿子,全家人的欢喜劲还没过去,孩子得了颅内出血就夭折了。儿童医院诊断明确:晚发性维生素K1缺乏症,来找我问问下次她还能够生
发布于 2022-10-18 12:19
0评论
准确讲述病情宝宝生病了不要慌,我的建议是利用好去医院路上或者候诊的时间,爸爸妈妈们需要整理一下思路,宝宝到底什么不舒服?是发热,还是咳嗽,有没有胃口不好?吐过吗?大便的情况怎样?可以用个小字条,把宝宝的症状简单写一下。避免到了诊室医生问:宝宝什么不好?爸爸妈妈们经常回答:我们已经挂了3天盐水了。医生们需要知道宝宝的表现,怎么和平时不一样了,然后才是用过什么药物或治疗,这期间做过何种检查等等。看病
发布于 2023-03-15 15:46
0评论
有些病人看病会把自己的病情特点叙述的非常简明扼要。有些病人提供信息过于凌乱无序,看病时常有些病人所答非所问,或含糊不清,如问得病多久了?医生希望的答案是具体的时间,而不是从初中开始或好久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要连续发问两三次。这种情况多源于对诊疗的过程不了解,因此学会看病对医生对自己都是有益的。就诊时要了解一下医生问诊的思路:一、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就诊最主要的原因或最明显的症状以及持续
发布于 2022-12-17 01:04
0评论
胰腺癌患者究竟到哪个医院、哪个科室、找谁看病?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胰腺癌因疗效差、中位生存期短、预后差。其诊治只要走错一步,就会延误病情,让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机会。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胰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是胰腺癌患者最适宜的诊疗模式。胰腺癌患者投奔的科室可谓“五花八门”胰腺癌的诊治因具有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很多患者发病后未能在正规医院正确的可是诊治
发布于 2023-02-02 07:47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