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又简称为“病窦综合征”或“病窦”。窦房结位于心脏右心房的上部。通俗地讲,人的心脏的主要功能是像水泵一样,以一定的频率不断地进行收缩和舒张,从而将血液泵向全身的重要血管和器官。心脏的这个工作频率就是心率(即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正常安静的情况下,心率一般在60~100次/min之间。窦房结就像是掌控心率的“司令部”,它发出“指令”以后,还要一级一级地下传,经过心房、房室结,再到达心室。换言之,窦房结掌管着心脏的节律,即正常的“窦性心律”。如果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出现了病变导致功能减退,那么它就不能正常地产生“指令”,或者发出的“指令”在传递过程中出现障碍,结果就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导致相应的症状。
病窦的病因颇为复杂,既可以是窦房结本身的病变引起,也可以是窦房结以外因素的影响所致。临床上常见的病因如下: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窦房结的供血不足;
2、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窦房结可以发生退行性病变,引起功能减退,因此病窦的患者以老年人多见;
3、炎症: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炎等,有的炎症治愈后窦房结功能可以恢复,但有部分病例的功能障碍会持续存在;
4、其他原因:例如严重的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抑制窦房结功能。
病窦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出现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等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轻者可有头昏、乏力、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黑、晕厥,甚至猝死。如果伴有早搏或心动过速发作,可以出现心悸、胸痛等症状。
病窦的诊断主要是依据临床表现、心电图以及窦房结功能评定等。病窦的病程较长,有时候进展比较缓慢,症状轻重不一,心电图的表现也常多种多样,因此在诊断时要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除常规心电图以外,往往还需要单次或多次的动态心电图跟踪。必要时,还需阿托品试验、经食道心房调搏或电生理检查等来帮助评价窦房结功能。分析患者的资料时,关键是要确定临床症状与心电图改变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
从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上,病窦常有下列心律失常的表现:
1、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常<50次/min,且并非是由药物引起,患者在运动时心率也难以相应地加快(变时性功能不全),常常<90次/min;
2、窦房传导阻滞或窦性停搏;
3、窦房传导阻滞合并房室传导阻滞;
4、缓慢性心律失常与快速性心律失常交替出现:后者主要是指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和房性心动过速(房速)。
病窦的治疗原则包括:
1、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对于病情较轻者可应用一些提高心率的药物来改善临床症状,或短期应用药物做为起搏器治疗前的过渡,例如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等)以及拟肾上腺素能药物;
3、起搏器治疗:紧急情况下可以进行临时起搏,有指征的患者则择期植入永久起搏器。
永久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病窦患者是否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关键要看是否有心动过缓的症状,而且该症状是否与窦房结功能障碍(包括变时性功能不全)有关。如果确实存在上述情况,就应该考虑起搏器治疗。至于植入何种类型的起搏器,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向专业的临床医师咨询。部分病窦患者合并反复发生的房扑、房颤、房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这给临床上究竟是否应用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带来了极大困扰(因为此类药物可以影响窦房结)。这种情形下,植入永久起搏器以后,才能较为安全地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临床上,有几种情况应引起关注。
一是,有少数本应该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的患者,因为存有“主观感觉还可以”或“年事已高,装起搏器不值得”或“年龄偏轻,装起搏器心有不甘”等心理的影响,而拖延起搏器的植入,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是,有少数患者(年龄往往<70岁)是在快速性心律失常(房速、阵发性房扑或房颤等)发作终止时,出现短暂的窦房结功能明显受抑,导致一过性的窦性停搏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对于此类患者,有条件的可以先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成功率可能在80%左右),消融术后再根据随访的情况,决定是否植入永久起搏器。但具体的处理方案,还是要根据病情与专业医师咨询。
三是,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在常规体检时心电图发现窦性心动过缓,大多在55~59次/min,患者无症状。此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做进一步的检查,例如动态心电图等。这些患者绝大多数不属于病窦的范畴,通常也不需特殊的处理。